助推三农创特色 送教下乡富农民
日期:2022-10-20 17:44:40  作者: 来源:

助推三农创特色   送教下乡富农民

—中职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罗会义何林 四川省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


【内容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职教二十条”精神,紧密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努力把学校建成新技术推广基地、农民就业创业基地,开展“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的培训模式并成功实践,发挥职业学校在乡村振兴中作用与贡献。

【关 词】送教下乡;新型农民培训;“D-J-S-F”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要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满足农民群众学文化、学技术、翻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中心,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养,努力把学校建成新技术推广基地、农民就业创业基地,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的含义

  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主要精神的具体措施;更是完成和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中国广大农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改变农民命运的伟大工程,同时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送教下乡,就是把职业中专学校涉农类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业乡镇,送到农村农户,学校主动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把办学重心下沉到广大农村,以一乡、一镇、一村为办学单位,打破学制和年龄限制,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让农民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误农时、不用花钱,系统学习中职课程。力求通过系统的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二、“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产生背景

   农艺专业作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为农村种植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适应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大力推进中职示范专业建设。为体现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学校创新办学机制,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新途径,积极寻找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结合点、支撑点和突破点,开展“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实现农民来校上学到学校送教下乡的历史性跨越。

三、“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工作思路

(一)组建机构,务实为农。学校建立“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工作系统(农民工培训中心-送教下乡项目组-专业指导委员会-乡镇教学点-乡镇教学班),并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培训工作系统沟通,双向调控,资源(教师和教学设备设施)共享,互为补充。

1、为推进“送教下乡”工深入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送教下乡”办公室;组建技能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团队;开发《果树种植要点》、《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花生种植技术》、《核桃种植技术》、《淡水鱼养殖技术》等自编教材;配备专用车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投影仪、教学光盘等教学设备;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与职业技能及能力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用强。

2、立足乡镇农业实际,注重发挥产业优势,设置了一批产业基础好、教学设施完善的乡镇作为集中授课点,结合地方产业开展培训,教学效果好。

3、“送教下乡”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推动和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市、县农民工培训项目要求,结合乡镇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人才和技术需求,依托农业企业开展“送教进厂、送技术进企业”活动,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二)严格课程标准,确保送教下乡“管用”。

   学校对教学点的农业产业状况和农村学员学习、致富需求进行调研。与乡镇农业部门一道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开设课程,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采用“理实合一”实施教学,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播种季节就讲播种,修剪的季节就讲修剪,让学员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并结合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注重时效性。经过农作物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农民学员不仅听得懂、学得会,而且还用得上。培训课程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创新“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的“D-J-S-F”培训模式

(一) “D-J-S-F”培训模式

为确保送教下乡的具体效果,保证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项目组经过认真探讨,详细比对研究,实行DJSF送教下乡模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明显实效。

1、D

即调研。调查研究乡镇产业状况,了解农民需求,确保送教下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地方产业开设实用课程,教学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乡镇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多数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农民中真正能够掌握农作物常规技术,掌握特色种养技术,熟悉农业新技术的比例极低,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年龄在40岁左右的当家农民,外出打工没技术,在家种田只能跟着别人走,没有参加农作物常规技术专业培训。农村余劳动力多,技术能力差,极大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学校根据乡镇农场农业的实际,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2、J

即教学研究。针对培训项目,组织学校种植和养殖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育实践水平。特别是教师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林果技术、畜禽养殖,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3、S

即上课。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结合乡镇具体产业,调研采集的视频影像等资料,对乡镇教学点授课。注重理实一体,用农民身边的例子教学,生动亲切,效果好。

4、F

即反馈和为农后续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基地科技的示范功能,与地方农业产业公司一道,结合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种、试验、推广农产品的优良品种。教师对示范点(户)进行产业指导好科技示范,带动了当地大棚蔬菜栽培、生猪饲养、鸡鸭饲养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二)“D-J-S-F”模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1、职业教师的实作实训水平  根据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等要求,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教师的实训能力、水平,决定着农民培训的成效。学校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通过教师培训、外聘行家等方式方法,提高教师队伍执教水平和能力,满足教育教学要求。

   2、加强学员综合实训环节   学校加大实训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充实训装备,充分满足培训需要。实训教学规范化,项目培训严格,考核标准严格。同时,在培训基地、乡镇教学点就近寻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共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实训基地,使教学实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3、教育目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初步认为,教育目的是为当地农村培养各方面的技术人员,提高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思想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农民对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好是好”可是“没兴趣”,他们的兴趣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能够挣到钱”即眼前利益。这样我们的教育给出与当地农民的教育实际需求就产生了不相符,有矛盾。我们将它总结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培植基层农村管理人员。后者要求学员要参与当地的经济生活,为当地培养经济带头人,培植经济增长点,这样办学难度陡然增加。“送教下乡”必须兼顾农民需求和学校宗旨(先进农业发展方向),才能使农民培训得到良性发展。

   4、资金投入问题  成人教育是不可能享受全日制政策的。如何让当地农民下定决心拿出时间来“磨刀”(这时间也许是农民可以用来赚钱的),学校要解决教师上课费用,差旅费,为农民解决书本费、培训费、路费等费用。学校秉承“职业学校为农村服务、为地方产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为新农村培养人才,如果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效益的。

五、“送教下乡 服务三农”改进办法

  1、送教下乡,办好种养业农民培训班,首先取得地方乡镇支持;培训与乡镇产业联合更易体现送教下乡效果。在教学上,结合乡镇农业产业特色,以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的要求设课开班,办班效益才会凸显。

  2、抓师资培训,促软件建设

   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深、专业技能精、实践技能强、教育理念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实施能力。

  3、多方配合,力求实效

   建立多方协调发展的“立交桥”式教育模式,在师资、设备、资料、信息、网络、科研等远程教育方面,学校、乡镇、政府部门(农业局)实行相互开放,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有效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以培养新型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办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开展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就是提高农民创造生活,把握命运的能力。让农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帮助农民提高生存、生活和塑造自我的能力。乡村振兴是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需要党政,学校、社会的协调配合,使农村职业学校良性发展,使新型农民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2、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18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8年02月。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

5、教育部:《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体系:新经验、新起点与新战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6、射洪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8年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射府发〔2018〕7号。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