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浅谈农村养鸡的养殖要点
12.浅议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三力并举、双轨互聘”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摘 要:随着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校农合作、学劳结合、双向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了学校发展建设中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这不仅需要中职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培养的途径和平台。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就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三力并举、双轨互聘”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专业教学团队 “三力并举、双轨互聘”模式
中职学校的师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专业教师相对匮乏、专业技能相对不足,专业教学团队素质不够理想,这些因素成为了中职学校发展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我校在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就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一、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的实施背景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专任教师大多数是直接从大学毕业就进入职业教师工作岗位,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存在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专业技能不足。同时,现代农艺专业专任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认识不够深入,教学能力稍显不足。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校数控现代农艺专业全体教师,思想素养、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均需不断提高。其中,培养 “双师型”专业教师已成为现代农艺专业的当务之急。
二、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的主要目标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满足我校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为: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2.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开拓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增加教师的教学和技能经验,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老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
三、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的工作过程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三力并举、双轨互聘”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以 “校本培训”、“省培、国培、高校培训”、“企业实践”三力并举来培养专业教学团队,以学校聘请企业技师到校上课、企业聘请学校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实现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进,交叉培养的“双轨互聘”机制。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制定了教师培训方案及规划,既注重全员培训,又以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为重点。
(一)三力并举,培养教师
1.校本培训是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的核心。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以校本培训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开展将教育理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运用方面的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切实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调动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教育教学专题理论培训。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坚持利用每周的“周前会”和“业务学习会议”举办教育、教研理论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相关专著,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思想、方法、模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安全方面的知识等。在《如何备好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何上好试卷评讲课》、《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的培训中,我校现代农艺专业采用探究式、交流式的互动培训方式。2013年5月我们就请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学政教授主讲“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我校现代农艺专业还以教育教学中问题的研究为主要内容,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组织学习、研讨交流,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时进行消化和吸收。
(2)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中学习,案例分析,交流探究,互相听、评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①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严格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教研课,同一个教研组的所有教师都要去听课、评课并做好听课记录,而且新进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两次教研课。教师们能根据各教研组的安排,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教研课。在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能够本着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指导思想,认真地评好每一堂课。学校领导参与教研活动,深入课堂听课,面对面地对教师的备课、教案、作业批改、理论学习、教学基本功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全体教师就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加以指导。
②每学期我校现代农艺专业还会以教研室牵头,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打造校区的精品课,全校所有专业教师都会去观摩、学习、评课;以这样的教学实践为蓝本,总结出了此课程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备、组、讲、范、训、评、理”的“七字教学环节”就是在这样的蓝本下应运而生。
③对新进教师,教研组还将安排优秀教师与其结成师徒帮学对子。通过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快速提升了新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经验和敬业精神。
④每学期教研组还要求每位教师进行专业领域的自学提高并做好自学笔记和自学体会,教导处定期检查。
⑤每学期我校现代农艺专业都要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各项工种操作技能的训练,促进专业课教师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2019年,现代农艺专业教师进行校本技能培训共计26人次,培训时间共计169天。
⑥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每学期举行很多比赛,比如:操作技能比赛、教师优质课比赛、教师教案比赛以及板书比赛等,以赛促训、以赛促练,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校现代农艺专业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课堂教学竞赛以及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技能大赛,努力促使学校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参加竞赛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能认真准备,深入思考,强化训练;同时,我校现代农艺专业还重视发挥骨干教师的群体力量,全力以赴帮助做好参赛准备工作。各类竞赛是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也是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走出去,与其它地区的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交流的平台。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开展反思性学习,对教学的实际情景做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让教师们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3)现代农艺专业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师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设备操作,学习了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培训的应用软件有Word、Excel、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还包括交互式液晶一体机(电子白板)的运用、网络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等。全员普及电子办公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2018年7月以来,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共计106学时。通过计算机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的教师。班主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①为了提高我校现代农艺专业班主任整体素质,每学期我校现代农艺专业都会组织班主任外出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
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
③我校现代农艺专业通过开展班主任帮学对子活动,每周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集体研讨会,每位教师都会谈谈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措施,促进班主任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鼓励教师搜集各种先进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④每月组织一名班主任上一堂主题班会课,全校区的班主任到场观摩,学习、探讨、交流主题会的开展。
2.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让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走了出去。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根据专业需要推荐、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每次送培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前,学校督导室领导都会召集送培教师开会,针对培训提出相关要求;例如: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开拓视野、做好笔记、写好学习总结、努力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为校争得荣誉等。培训结束后,参陪教师上交学习笔记、学习总结,针对参培内容向全校教师进行书面汇报并上一堂汇报课,以展现学习到的思想和技能等。例如:2019年7-8月,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共送培31人次,分别到省农科院、兴合田培训机构、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进行专业培训,培训时间共计100余天。
教师们走了出去,和各地的同行精英们在一起学习、交流,感受专家们的人格魅力,感受专业学习的过程,感受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掘自身的价值和长处,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更新教学观念;与同行间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3.企业实践锻炼是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是锻炼教师实践能力的最佳场所。为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现代农艺专业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让教师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等。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利用假期选派现代农艺专业专任教师分组、分批到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射洪金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省亿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射洪县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践教师和企业员工一样,打卡上班,遵循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每组设一名教师为组长,与企业进行协调、考核教师的培训情况。每名教师都被安排到生产岗位,由岗位上的师傅针性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当天,学习结束后,教师还要填写岗位实践记录表,如下表:
专业课教师生产岗位实践记录
教师姓名 |
时 间 |
||
企业名称 |
车间(班组)名称 |
||
实践项目名称 |
|||
实践过程记录: |
|||
实践体会: |
|||
检查记录: |
2018年,我校现代农艺专业共计安排教师进企业实践65人次,实践时间共计1205天。
(二)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进,交叉培养,实现“双轨互聘”。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内一个“校中厂”为依托,学校聘请企业技师为兼职教师,聘请校中厂的师傅指导实训教学,主要承担:担任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师傅,提升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指导学生实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企业聘请专业教师承担技术服务。
学校制定了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含任职标准、激励机制),先后聘请了省级专家邓先才杨文,企业技师佘霞、蒲兵、钱勇,高校专家李春龙等5名教师担任技能课教学。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设置研讨会、课程标准研讨会、专指委会议等会议,参与了《作物生产技术》等教材的编写。参与了技能尖子班、技能选修班的培训,参与了学生技能大赛的指导,参与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
引进安克拉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校内安克拉食品加工中心,既是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又是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一起合作的食品研发中心。
四、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培训的实施条件
1.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上级教育机构及学校领导非常注重的方面,2019年也是射洪县重点打造的“教师发展年”。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也以此为契机强化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学校层面与现代农艺专业都制定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方案》。
3.校本培训分别参照实训处和教导处的《教师校本培训计划》进行。
4.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支持,使得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有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名额,这为现代农艺专业教师“走出去”提供了机会。
5.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射洪金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省亿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射洪县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教师的企业实践搭建了平台。
五、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培训的主要成效
现代农艺专业通过 “三力并举、双轨互聘”的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以下成效:
1.现代农艺专业通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学习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了教师从教行为,使依法执教的理念深入人心。(2)通过各项活动,广大教师默默奉献、扎实工作,表现出了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和典型,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3)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推动了教书育人向内涵发展,学生的思想的到较大的转变,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得到较大的改善。(4)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深入教师心中,提升了社会、家长、学生对我校现代农艺专业的满意度等。
2.现代农艺专业通过校本培训,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观念,形成了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同时促进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师改革意识不断增强,教学观念得以转变,教学模式得以提炼,教学方法得以增加。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软件和设备实施教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以提高,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实训教学中。各类竞赛中,教师精心设计,师生全力以赴,取得不错的成绩。学校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教研风气好,很多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步很大。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注重对班主任工作研究,不断地总结和传授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知识的班主任。
3.现代农艺专业通过省级、国家级培训,教师们眼界拓宽了,主要收获如下:
(1)教学理念得到很大提升。教师们在专家们的指引下,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知识、科研方法、课堂教学艺术、科研活动形式等,让教师们深层次认知教育对象,深入透视职教发展,更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让教师们树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职教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便更加贴近中职教学的需要。同时,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也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专家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2)深入学习了专业知识、拓宽了专业视野。培训单位安排了既懂教学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开设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通过专家们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并带领教师参与专业技能实践,提高了教师们实际操作的技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与学员间边学习、边交流,更新了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结构,让教师们深刻认识了学科的迅猛发展,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很多培训单位也会带领教师到企业参观考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文化与制度、岗位要求、用人要求等,并进行了产品展示和校企交流。同时,让教师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紧跟市场,认识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要,使教师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有针对性。
(3)学员交流,收获经验与友谊。省级、国家级培训为参训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参训教师间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机会。参训教师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了解了兄弟学校的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师管理、学校管理方面的有效做法等,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同时,大家也分享了各自教育教学的经验,学习中相互鼓励和帮助,建立了联系,便于以后的交流。
4.现代农艺专业通过企业实践,促进了“双师型”队伍建设
(1)企业实践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师,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在企业一线踏踏实实学习。在企业中,教师们抓住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教师们在生产现场大开眼界,学到了大量在书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合点和方法。教师在参与企业技术更新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提高了自身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为指导学生解决现场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实践中,教师的思想得到新的熏陶。实践期间,教师严格遵守企业的作息时间;同时,工人师傅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参训教师。工人师傅们内在的工作气质,技能操作的游刃有余,对生产产品的呵护,也深深触动了参训教师;同时教师们也吸取到了企业中“师带徒”的经验。教师们从企业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安全规程和安全事故案例,知道了专业人员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章作业、工作责任人勘察不到位等造成的许多事故,强化了教师们的安全生产意识。
(3)企业实践中,教师全面熟悉了企业的设备,产品的加工流程和企业的现状与发展的新动向、新形势。教师们进企业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学科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增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企业收集到了大量加工的资料和实例,让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接轨,做到学以致用;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强,更贴近企业实际生产,教学也更有激情。
(4)企业实践中,教师了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和市场的就业状况。这样,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教师们也了解到了良好的服务意识、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都是对企业员工的基本要求,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提供了参考价值。
(5)企业实践,教师们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们参与了企业实践,了解了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要求等,带回了很多企业的相关资料。教师们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还根据企业需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分项目进行教学,采用“一识、二塑、三专、四选”的实习模式,加大对学生实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以“师德师风建设”、“校本培训”、“省级、国家级培训”、“企业实践”,四大培训活动为途径,加强了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化”的建设。教师们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但是,我校现代农艺专业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及改进措施:
1.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教师们做到了身正以范,但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内容还需更多地涉及到运用教师的师德师风转化学生的具体措施。
2.校本培训现在主要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从年龄上看,淡化了对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分层培训;从任教学科上看,淡化了对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涉及不同课程的针对性培训;在以后的校本培训中将对现代农艺专业教师进行分层次、有针对地开展培训。
3.参加过省级、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们,带回来新的知识、技术、理论和见闻,但在技能方面未明显见到明显的提升;那么技能的新提升将作为对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的教师的考核重点,让教师在考核中体现解决有难度的产品的工艺措施。
4.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能大大开拓教师的视野、吸收更多的经验、提高加工技能;但是缺乏相应制度的保障,企业不敢放开让教师参与更多的操作实践;同时现阶段很多企业与教育单位接触不多,教师一到企业,师傅不清楚要教的内容,学校教师也不清楚企业师傅擅长的具体技能,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短时间内难做到培训的有效性;那么现代农艺专业仍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加强企业师傅与专业教师间技能和经验的磨合,以快速促进教师与师傅的融合。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是系统工程、是永恒的主题,我校通过“三力并举、双轨互聘”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现代农艺专业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以适应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营造更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
以“名师工作室”助推中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任鹏
摘要:在各个学校中,为了实现稳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将会给整个学校综合实力带来直接影响。通过对当前中职院校教学团队实际情况的分析,从“名师工作室”角度出发,创建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教师团队,推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本文就结合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重点分析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现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名师工作室”助推中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中职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是当前各个学校重点发展目标,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团队。名师工作室作为由名师指导,通过团队合作,学术交流,实现团队中各个成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学资源传递和共享,实现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教师团体。在名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改善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更好发展。
一、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现阶段,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并在名师工作室的作用下,促进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有效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对推动教学发展有着现实性意义。在名师工作室中,含有诸多优秀教师,在这些教师配合下,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相互补充教学技能,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以更好完成教学目标[1]。优秀教学团队需要把教学目标进行结合,目标是教学团队发展的方向,并且优秀教学团队不但要做到教学目标的统一,还要对自身教学任务有充分了解,科学制定实际教学目标。只有这样,优秀教学团队才能迎合中职学校教学发展要求,实现教学团队建设。
二、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我校为一所中职学校,由三个校区组成,受到历史遗留等因素影响,学校近几年没有引进新的教师,青年教师呈现出断层现象,整个教师团队平均年龄超过40岁。学校教师在团队构成上出现年龄结构与双师结构不科学的状况,文化教师占比数量多,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部分由文化课转变成专业课的教师由于知识体系不完整,其专业水平和能力陷入瓶颈,缺乏上升空间。在学校教学部二级管理模式以后,机电专业、汽修专业、农学专业、会计专业等主要专业发展缺少均衡性[2]。受到教师引进要求限制因素影响,提高专业教师占比,短时间内学校还无法做到。在现有师资团队下,只能简单对内部资源优化调配,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不强,严重影响学校稳定发展。当前,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我校教师团队数量的调查,学校现有教职工数量为425人,其中,专任教师数量为315人,女教师数量为165人,占比为52.4%,分散在各个专业团队中,整个教学团队呈现出女教师数量多的状况。例如,在现代农艺专业中,14名教学团队成员中,只有四名男教师,最小教师年龄在31岁,平均教师年龄为40.4岁。由于女教师除了要面对繁琐的工作之外,还要应对各种生活琐事,无暇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的提高,完成课题研究,整个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比较低,团队负责人在学术研究能力上有待提高,则给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团队文化建设不合理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需要得到一种文化的支持,而每个教学团队都要建立对应的团队文化。只有在优秀教学团队文化引导下,教师才能在团队中挖掘自身价值,将其充分发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3]。现阶段,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利用团队教学优势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水平低下,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团队教科研能力薄弱
我校设有机电专业、汽修专业、现代农艺专业及会计专业等14个专业,其中,机电专业教学团队综合能力高,由一名省特级、正高级教师领导带头,一名市级名师、两名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和一名优秀骨干教师等组成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该团队不管是在科研能力上,还是教学水平上,相对较高,但是因为学校办学层级比较低下,办学模式相对单一,实习就业对口率不高,导致每年该专业招生数量比较少,且生源质量逐年降低。其他专业教学团队优秀骨干数量少,学历层次不同,双师型教师少,使得个人专业发展比较落后,缺乏上进心,团队科研基础比较薄弱,成员之间不具备自我成就感。
(四)缺乏完善的团队评价体系
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在他教学团队评价体系上缺少完善性,比较重视团队建设数量及教师职称,强调个人能力,学校不具备优秀教学团队管理经验,诸多教师不适用学校管理模式,加剧学校人才流失。
三、以“名师工作室”助推中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一)确定名师工作室团队目标
对于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的团队教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名师工作室需要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教学探究为根本,以教师培养为核心,以信息化教育为基础,在合作互动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全面创建区域内职业教学研究团队,引导职业教育稳定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应确定名师工作室团队目标,以课题研究为主体,周期内完成省市课题规划和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相关课程,促进师生综合发展[4]。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对团队文化解读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有着直接影响。爱岗敬业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应该强化教师文化素养,把教师团队理念创建放置在重要位置,定期开展各种专业讲座,增强教师团队意识,让教师明白自己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影响,理解团队文化建设价值,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将其培养成一名优秀地教师。
(三)加强团队制度管理
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应要长期规划和完善制度引导,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地教师培养计划,规范教师团队管理体系,明确团队考核评价标准,保证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获取理想的成果。加强名师工作室中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借助省级培训等机会,有针对性对教师组织教育。在教师带领学生到各个企业参加实习中,应安排教师与企业领导实践交流,与技术人员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5]。通过开展各种讲座、研讨会议等,对优秀教学团队人员专业培训,采取教师学历培养、职称考核等方式,实现教师自培。
(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不单单会给名师工作室中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带来直接影响,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培养教师人际交流能力,使“三教”改革落地落实。对于实践教学活动来说,具备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从活动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并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知识含义,从中获得感悟。优秀教学团队中实践活动能够强化教师交流能力,有效交流便于教师理解,转化为自身职业素养,外化教师职业操守。基于此,学校应主动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以实践教育为根本,加强教学团队学习交流,强化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五)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首先,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优秀团队建设。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以激励机制为载体,调动各级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创造能力,引导教学团队稳定发展。对于教学团队来说,团员创造能力是优秀教学团队具备的重要品质。在此过程中,需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教师对教学团队产生浓烈的归属感。在建立激励机制过程中,应该把教师教学任务和绩效充分融合,定性定量对教师教学表现进行评价,顺利完成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与此同时,加强奖罚机制建设,通过职称考核、外出交流学习等进行考核。其次,完善团队保障机制,促进团队稳定发展。中职学校应以名师工作室为基础,加强优秀教学团队正确引导,通过建立专业教学团队领导小组,校长担任小组组长,教学主任担任考核小组组长,将教学考核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加强教育经费投放,秉持以奖代补的原则,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秀教学团队的形成。
(五)促进专业团队发展
首先,对于名师工作室各级人员,应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相关人员可以定期给其推荐优秀藏书,学习书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每位教师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满足自身需求的读书计划,在工作室网站交流读书心得。在阅读过程中,广泛关注生本教育和职业教育。其次,名师工作室应确定教学主题,组织安排相关人会员参与到名师工作室课题活动中,每个成员担任子课题任务,有效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按照约定时间完成课题研究任务[6]。最后,各个学校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站,组织开展开放式网络对话活动,提高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让网站成为名师工作室中每个教师发展载体。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在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组织安排相同学科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也可以是跨学科建设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发展的载体,是教学思想的汇集场所,更是教研和科研的结合体。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力量,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名师工作室应该把教师专业水平培养当作基础,以青年教师为根本,努力创建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学团队,引导教学目标的完成,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给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新友,吴地尧. 基于OBE理念的物理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成效[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6):101-103.
[2]王倩. 依托名师工作室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J]. 福建茶叶,2019,41(09):251-252.
[3]詹茂龙. “三动三力”: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新路径[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35-36.
[4]王姬. 四轮驱动模式:让名师工作室“增值”——以浙江省王姬名师工作室实践为例[J]. 职业,2020(01):17-19.
[5]刘峰. 依托名师工作室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7,20(02):27-30.
[6]吴卓,沈爱明,黄飞,卫燕.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研究——以沈爱明康复治疗技术名师工作室为例[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4):5-7.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
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涂腊梅
【摘要】:利用“互联网+”可有效破解传统农业经营的投融资困境,扩宽农业流通渠道,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服务模式的局限,使农业发展走上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道路,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思路,加快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为农村和农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顺应时代特色,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生产,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以适宜的价格通过广而告之的方式、选择恰当的销售渠道销售出去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农业经营思路,加快互联网+模式成为迫切需要。做好互联网+模式生产要做好下面这些方面的事情。
一、农业经营的投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的出台及农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的不断推动,农业领域逐渐出现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第三方服务组织等,并得到快速蓬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升级,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在解决“谁来务农”和“如何务农”的问题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农业固有的高风险性特征使其有效担保物仍然较少,而且经营主体负责人普遍素质不高,在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在审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申请时,仍存在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经营主体隐形融资成本高等弊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从传统渠道获得融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资本逐步代替劳动,因此,要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农业的投融资问题。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众多新型融资模式,则为农业投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路径,如网络信贷融资、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融资、众筹平台投融资和供应链融资模式等新型农业投融资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对于解决传统农业投融资瓶颈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在探索符合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互联网投融资体制设计过程中,必须基于各方特点,顺应发展趋势,既体现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又充分挖掘农业资本市场的潜力。
(一)加快形成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
“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并不是仅仅在农业中融入互联网金融因素,更重要的是充分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传统农业的特点有机结合,对原有农业投融资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因此,应在国家层面做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统筹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同时,逐步有序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引入各类竞争主体,营造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此充分释放互联网金融多样化、个性化、低成本优势,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二)加速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农村“村村通”建设工程及各类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和挖掘工作,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平台建设。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中心,形成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的全产业链格局,并将研究结果及时向国内外发布,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环境。此外,相关企业应针对农村市场推出专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更适应农民使用的互联网终端设备。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督机制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农村金融的创新,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形式。对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应以市场开放为前提,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及责任,实施统一监管,同时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工作,以规范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拓宽传统农业经营的流通渠道
目前,农业市场主体已逐渐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的信息环境逐步完善。农产品交易平台主要开展的网络农产品营销,不仅改变了传统营销的“渠道单一、信息不畅、成效不高”等问题,还能推出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农产品市场分析、行业动态介绍、价格行情展示、供求信息发布等。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发展。我国农业网络营销还处于发展初期,与其他行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农业互联网将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开拓农业经营流通新渠道的重要手段。具体应采取以下两方面策略:
(一)在流通环节,创造廉价高效的“销售入口”
互联网拓展农业流通渠道的主要形式为农业电子商务,尤其是互联网营销渠道低成本优势明显,当前各类网络平台都为农产品流通创造了便捷的“入口”。农业网络营销能够突破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将时间、细节和手段等有效结合起来,正日益成为很多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青睐的新型销售渠道。因此,可借助互联网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对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优化,有效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提升信息的透明化程度,同时拓宽传统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受众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从而使消费者不仅能方便舒适地选择自己心仪的农产品,而且能够实现送货上门。特别是对于主要服务于区域内的本地农产品生产主体,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区域市场,进一步强化其流通半径小、到货速度快等优势,最大限度保证本地农产品实现质优价优。
(二)在经营环节,积极创新农业商业模式
“互联网+现代农业”能充分将市场细分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精确定位目标需求者,还可以此为基础,创新农业商业模式。互联网能为消费者和商家搭建一个快捷而实用的互动平台,这种互动性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代表着未来新经济和新文化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使传统农户实现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使农民、消费者和市场紧密融合。对此,应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强与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推广等各环节的模式创新。推动农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鼓励开放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口,并形成跨终端平台的应用商店,为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应用平台”,同时推动大规模的协作应用创新。利用已有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的免费资源,搭建便捷、高效、个性化、多样化的商业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者的低成本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加强对相关商业模式创新的监管和引导,以保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互联网+”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服务模式的局限
“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对农业经营的服务支持上,即能够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服务模式的局限。具体路径主要有:
(一)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农业服务新机制
“互联网+”能够通过IT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极大促进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及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连接,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产业链条中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互联网+”能有效实现农产品供求市场的对接,解决传统农业市场中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滞销等问题。在信息使用方面,“互联网+”行动计划能有效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种农业信息全方位地渗透到农村,切实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农业的科学化、现代化程度。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搭建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将极大促进农业信息交流,并可形成农业服务新机制。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种养殖、生产、加工、检验、监管、销售等质量安全监管与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无缝连接,从而使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具备对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对监管对象实时管理、对信息库维护管理以及客户端同步、统计汇总后督察管理等新功能。二是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基于各类涉农业务系统数据,建立地区农业大数据库,对现有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规整、入库。整合农业业务管理部门相关数据,搭建政策性专业大数据库,并构建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入库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生成趋势图等分析结果,从而实现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支持等服务功能。
(二)利用“互联网+”强化政府服务农业职能
“互联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效应,积极引领和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这一系统工程。首先,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其次,重点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基层农业管理部门的宏观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农业宏观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最后,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管理政务服务平台,从而使农业主管部门能根据各种实时环境数据和视频、图像信息,对农作物的种养殖生产过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及抗灾减灾等工作进行及时诊断、会商、指挥和调度。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互联网+”能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并显著提升土地、劳动、资本等各类要素的利用效率。对此,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移动优势,创新突破时空与各种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平台、农业生态监测平台、电子商务扶贫平台等,构建精准对口的农业服务和帮扶平台。积极促进移动互联网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基地对接,利用互联网整合业务链、价值链、产业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特色基地的集聚力。利用互联网的链接效应,构建包括土地、资本、农业技术、各种社会化服务、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内的一体化市场,通过及时发布各要素的供需信息,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降低农业要素市场的交易费用。
探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
蒲伟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四川 遂宁629201
作者简介:蒲伟(1970年6月-),男,四川省射洪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校长,盟员,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和管理、专业建设。
摘要:随着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一些贫困地区教育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因而“软件”上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扶贫,可以让贫困地区在教学人才无法有效引进落地的情况下,提升“存量”老师的素质,助推培养学生的“增量”人才,真正从“输血”到“造血”,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中职教育改革,落实解决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教育改革;教育发展;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的举措,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吹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号角。据四川省教育厅2019年最新公布,四川省目前具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498所,其中教育部门管理的中职学校有411所,公办学校有225所,民办中职学校186所;从内涵发展来看,省内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9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1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55所;在校生人数约78万人;中职学校总体生师比为21.6:1,全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占比达67.9%。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中职教育仍有不小差距,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快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一、我省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普职比严重失衡
据四川省教育厅官网获悉,我省2019年在校高中阶段学生201余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23万人,占61%,中职学生78万人,占39%。全省平均普职比为6.1:3.9。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四川广大丘陵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普职比更高,一般在6.4:3.6左右,只有成都、泸州等少数几个地方通过政府大力调控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近10年普职比基本达到5:5左右,大体相当。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
2、专业课教师公招、外聘、引进困难大
我省大部分地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是从大专院校选拔而来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技能技术较差,不能带来新技术、新工艺适应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外聘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外聘教师工资由学校自筹经费发放,资金缺口大,无法聘请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到校任教。学校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对学校提档升级不利。2015年教育部发布《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明确要求要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有5年企业行业工作经历,中职学校外聘教师比例不能低于1/3,且每五年一重聘。
3、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低
我省中职教育普遍经费紧缺,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虽然能暂时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但用人企业的设备在不断更新,现有的实训设备无法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但绝大部分地区在执行这个标准和要求时都难以达到。
4、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需提升
我省大部分是丘陵地区,经济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企业发展受到限制,选人用人难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新生力量,特别是中职毕业学生,大都想到外面去闯一闯,不愿在家门口就业。企业只能向社会招收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非常不利。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与本地企业还处在低层次合作阶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还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学校师资和设备问题,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对接区域内工业和经济发展。二是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三是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四是缺乏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企业只想用人,都是直接放在一线流水线作业,基本没技术含量,工资低,留不住学生。学校也多次给企业送学生就业,但留下的学生很少,满意度较低。迫切需要校企双方加强深度合作、对口为企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5、中职学生农村和贫困家庭多,就学就职压力大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80%以上来源于农村,只有不到20%的学生来自于城市。贫困家庭学生比例大,远远高于同期普通中学。从我市近三年高中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分布情况,职业中学占比为10%左右,普通中学为2%左右。贫困家庭大多是单亲、孤残、疾患、留守家庭,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压抑、不想读书等思想。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身体残疾或心理残疾,家庭和学生本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对国家有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贫困家长和学生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
二、加快中职教育改革策略
1、调整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合理规划普职办学规模
一是将现有部分普高改办为职业中学或停招,缩小普高招生规模,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使普职比大体达到国家要求。二是设置普高招生分数线,参照成都、泸州等地做法,将就读普高设置分数线(线上线下各占50%),凡高于该分数的学生可以读普高,也可读职高,低于该分数线的学生只能读职高。三是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宣传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和制造强国战略。积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解决专业课教师入口、外聘、引进问题
一是政府每年拨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中学外聘教师工资,出台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到职业中学任教。二是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三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
3、地方政府积极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用于职业教育很少,加之农村职中一部分学生交不足学费,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少。职业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技能技术人才,教育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购买相应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地方政府应该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重点扶持职业学校增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尽快落实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各级财政部门配套的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等政策。
4、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由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模式。根据区域内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达到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使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参与招生,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在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车间共同对学生进行师带徒式技能培养,每期的学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政府出台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减税方案。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便于校企合作沟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
5、对接扶贫攻坚,做到精准实效
发展好中职教育,不仅事关脱贫攻坚大计,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公平,也是长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最好的精准扶贫。习总书记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中能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针对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比如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中职升高职单独测试、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等等。一方面为贫困中职学生上学减轻了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学,最大限度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打通中职升高职的上升通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提升空间。
二是理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机制。改变目前职业教育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扶贫资金归地方扶贫部门管理和中等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等各自为政,从而造成经费两条线、体制两张“皮”的现状,健全职业教育扶贫体系,实现“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胥进,周玉."放长线、钓大鱼"的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南北桥,2017(2):201-201.
[2]孙静.政治要素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影响[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000(001):P.35-39.
[3]李靓.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
[4]彭健.从反差到贯通——初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衔接体系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5).
[5]肖连奇,徐金林,龙凤秀.从“新余现象”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2,000(003):74.
实施“校农合作、学劳结合”实现教产深度融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蒲 伟 董国军 尹雄(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内容摘要 :为更好的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基于产教融合的“校农合作、学劳结合、双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区域内农业园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深入开展校农合作、定向培养,实施校企“共育、共管、共研、共享”;改革传统的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实施学劳结合,学做合一;优化课程体系,既可就业也可升学,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改革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在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校农合作;学劳结合;“232”课程体系; 三化三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要求职业院校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助力区域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提出了有农艺专业特色的基于产教融合的“校农合作、学劳结合、双向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种植大户,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农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项目开发、资源库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广泛合作,实施“共育、共管、共研、共享”,实现教育与产业、教育与企业、教育与岗位的高度融合;探索构建有农艺专业特色的“232”课程体系和基于项目的“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实施升学就业两条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学分制,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现将具体做法分述如下,拟期抛砖引玉。
一、实施校农合作 依托产业办专业
遂宁地处成渝经济带,是成渝两地的交通枢纽。2015年,市委市府提出了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遂宁鲜”农产品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我县是2019年新成立的县级市,农业人口75万,属农业大县,县委县府确立了以柑橘、粮油、蔬菜为三大主导产业,突出白羽肉鸡、生猪等特优产业,构建“三带十二园”现代农业布局,推进沱牌舍得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的农业发展战略。2019年,本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99元,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78亿元,截至2019年建立合作社 675个,农业企业303个,家庭农场400 个,种养大户1869个,累计培育“三品一标”获证农产品84个,22家企业120个品牌农产品纳入“遂宁鲜”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许可。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依托区域农业优势,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和农业特色产业办专业,先后与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四川金柠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2019年以来,为改革传统培养模式,专业积极探索订单培养,与区域农业企业共同招收“订单班”100余人。专业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开设了作物生产技术和果蔬生产技术两个专门化方向,实施专向培养。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了《果树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校本教材。学校聘请了3名企业工程师到校上课,培训学生专业技能,并按照教师五年一周期实践锻要求,安排每个专业教师对接一个企业,到企业参与农产品研发、技术指导及电商服务,为企业开展员工短期培训。合作企业按照教学计划接受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安排熟练技术工人指导学生育种、施肥、施药、嫁接、修剪等,培训学生专项技能,为订单班学生提供每期提供3000元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安排专门人员为学生讲授企业文化,企业纪律,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爱农品质,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
二、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双向发展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有农艺专业特色的“232”课程体系:即,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两大类,体现就业教育和中高职衔接,既可升学又可就业,即“2”。在课时设置上,按照教育部文件相关要求,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技能课)、实习课三类课时大体相当,各占三分之一,即“3”。公共基础课主要开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门思政课程和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等文化基础课及音乐、礼仪等素质课。专业课实施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开设农作物生产技术和果蔬生产技术两个专门化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实施与“1+x”证书对接,要求学生至少取得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即“2 “。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开设《农业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并将目前四川省高职对口升学三门课程《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业经营与管理》《畜禽营养与饲料》纳入核心课程,为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深入高校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开设两个专门化方向。作物生产技术方向结合沱牌舍得酿酒专用粮基地重点学习玉米、小麦、稻谷、高粱、黑花生、油菜等种植技术。果蔬方向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主要学习核桃、柑橘、柠檬和特色蔬菜、食用菌等种植与培育技术,实现专业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为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种养技术,专业开设了《智慧农业》特色课程。
为深化教产融合,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专业构建了“一识二竖三专四选”专业能力提升模式:将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分撒到各个学期,第一学期到企业和特色种植基地认识实习一周,让学生认识了解专业和农业企业,增强学农信心;第二、三学期学生到合作企业跟岗实习两周,学习作物从育种到收割等各关键时节种植技术,树立献身农业发展的职业理想;第四、五学期根据专门化方向进行一个月的跟岗实习,熟悉工作岗位,提升专业技能;第六学期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和高职升学,顶岗实习学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实现定向就业,升学学生参加高职单招、对口升学、中高职衔接专门学习,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三化三定”,促进学生学劳结合
专业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打破以课堂、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和工程过程导向,积极探索基于项目的“三化三定”教材模式。
(一)教学任务项目化,按作物类别确定教学项目,分项施教
专业积极学习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组织教师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打破学科章节式的教程模式,按照“学、做”合一的原则,提炼出了《作物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等13门课程实训项目100余个,并按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和作物生长特性编制出学期、学年项目训练计划。专业教师把这些实训项目分配到校内各实训室、校外各实训基地,实施分项教学。为了推动项目教学的实施,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上研究课和示范课,并探索构建了有实训课特色“备、组、讲、范、训、评、理”七字教学环节,将讲解—训练—作品(产品)展示与评价融为一体。学生学习一个项目就会得到一个项目的成绩或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高,专业技能也学得扎实。
(二)、教学时间季节化,以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确定教学时间,因季施教
农作物均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和季节,比如小麦是秋播春收,玉米、水稻则是春播秋收,季节性非常强。为了针对性开展实习实训做到“因材施教”,专业教师打破教材章节顺序,将教材中的各类农作物种植技术分解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照从育种到收割各关键时点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和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如施肥、除草、打药、收储等编写成合页式或项目式教材,因时因季施教。比如,秋冬季主要学习小麦、油菜及萝卜、白菜等种植及时,春季学习玉米、水稻、花生、红薯、豆类植物种植以及柑橘、柠檬、黑桃等移栽、嫁接、修枝、施肥等,夏季学习农作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秋季主要学习农产品的收储、保鲜及加工等。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实现理实结合、学做一体。
(三)教学地点田间化,以产业基地确定教学地点,因地施教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先后在四川太阳湖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本县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十余家农业企业和特色种植基地建立了实训基地,可一次性接纳学生200余人,基本满足了本专业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专业根据不同实训基地的种植和经营范围,将各实训内容分解到各个校外实训基地,以基地作物类别确定教学实训实习地点,实施因地施教。如玉米、稻谷、小麦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沱牌镇沱牌舍得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柠檬种植主要安排在四川金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黑桃种植主要安排在四川太阳湖农业有限公司,蔬菜种植主要安排在香山镇蔬菜生产合作社。各合作企业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懂专项技术的师傅指导学生实习实训,采用“师带徒”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到相应的企业从事专项技术工作,对口就业,实现了校企共同育人。
实施“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将学校、企业、学生、教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地点都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初步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了学、劳结合。
四、实施学分制,探索评价多元化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一线工作岗位,除专业技能水平外、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赖劳精神等方面都将影响生产产品质量和学生自身发展前景。因此,学校不能单纯从考试分数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如何客观、全面评价学生不仅关系到如何培养学生,更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农艺专业积极探索构建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企业实习、毕业反馈等方面进行考核的学生评价方案,全面考核学生的情感价值、行为规范、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为此,积极探索学分制。
本专业学生学分由德育学分(品行学分)、学业学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实习学分和奖励学分四部分组成。德育学分为100分,1-5学期各占20分,主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如遵章守纪、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考核;学业学分是学生在校期间各学科学分总和,一般8课时为一个学分,主要从学生的半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核三方面进行评判。平时成绩主要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状态、作业及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原则上平时考核占40%,半期、期末考试各占30%;学生实习学分是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参与全部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总和,总分为100分,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对学生劳动纪律、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考核;奖励学分主要是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奖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及获取各级荣誉的加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每期对学生四个部分的学分进行核算、汇总,并以此为依据,评优评先。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需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单一的唯分数论的学生评价模式,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改变了教师的育人观念和人人才培养质量观,推动了学生全面发展。
两年来,在基于产教融通的“校农合作、学劳结合、双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农艺技术专业实现了教学延伸到企业,训练深入到岗位,实现了校企共育共管,校企结合更加紧密,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于农的职业理想得到进一步增强。专业连续两年招生均达130余人,毕业学生考入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70余人,参加省市技能大赛,15名学生获一、二等奖,就业学生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积极主动、专业技能水平扎实、职业素养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校企双赢到基本实现。专业再次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2] 教育部.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19[61]号}
[3] 鲁昕副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上的讲话.2010.12.2
[4] [2]佘俭敏.湖南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析--基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9-62,71.
[5]陆祖明.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7,(5).12-13.
[6]榴红,胡卢.一次关于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讨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7-19.
[7]徐明霞.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D].烟台大学,2017.
充分发挥教科室作用,助推学校科学健康发展
任鹏 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的复兴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几年来,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创新,在原有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教育教学科研及政策研究办公室(以下简称“教科室”)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其职能,最大限度地彰显教科室的作用,助推学校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助力学生成长。
一、背景分析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他强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会上,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大批既有牢固的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也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历史的使命、民族的希冀,社会的要求,把职业教育推到了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我们意识到,要把“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创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要把“中国品牌”变成“中国名牌”,进而成为“世界名牌”,中职学校必须承担起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振兴,教育先行;教育振兴,科研先行。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深知:谁执了教育科研的牛耳,谁就抢得了先机,谁就占据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但在此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教科室实际上仅仅是一种摆设,或说是应付上级部门要求的可有可无的一块招牌。更有甚者,把教科室变成了收容所、养老院。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领导对教科室认识不够,没有把它真正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没有把它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挂起钩来;二是一线教师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教学科研;三是教科室掣肘于职责地位不明,无法展开拳脚,教学科研就成了镜中月水中花。随着职业教育春天的到来和新一轮课程改课的深入,学校管理层普遍认识到,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和课改的步伐,必须要重新定位教科室的职能和地位,在用尽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发挥学校的管理效益和科研效用,办好职业教育,办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助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鉴于此,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积极倡导政策研究和教育科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加快推进现代双师型、智慧型教师群体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水准,最终凸现我校办学特色,提高我校办学效益。
二、目标确立
中华复兴,教育先行;振兴教育,科研为上。目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深入探索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助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校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科研目标:充分发挥教科室在学校发展、管理、决策、研究中的作用,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助推学校国示后的发展,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成时代精英。
三、过程推动
(一)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教科室和学校发展的关系
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两大要素,也是推动学校不断进步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便没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就不会稳定,也谈不上质量的保证。而科学的管理源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又取决于对国家职教政策的研究和把控。如果没有教科室对国家政策尤其是职教政策的研究,为学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那么,学校就成了无头苍蝇,把握不了发展的方向。同样,如果没有教育科研,学校的发展便缺少着力点和生长力,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我校在全员研讨的基础上,高度提炼,最终明确了教科室的定位和职能。教科室是学校管理的中层机构,教科室成员必须是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技术有独到见解和引领作用的,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的拔尖人才。其职能职责是: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导,促进教育教学管理落到实处;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改革,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以我校“教科室工作职责”为例,在职责中,明确对教科室主任、副主任、成员给予了充分的界定,对教科室的职能职责也作了非常明晰的表述。
(二)充分发挥教科室作用,助推学校科学健康发展。
1、充分发挥教科室的参谋功能,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所谓参谋功能,即教科室在学校管理决策时,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对学校的愿景提供理论依据,以帮助学校决策者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引领学校更和谐、更科学、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具体而言,教科室的参谋职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确保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以我校为例,学校教科室通过其下设的政策研究小组对学校以及整个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即通过对国家的职教政策以及国内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客观科学地研究和分析,摸清我校的现状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挖掘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找出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形成一手资料,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学校管理层则根据这一数据资料,给学校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和规划,实现决策科学化,引领学校从示范学校发展成职教名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提出,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在我们看来,一个好的、优秀的学校领导者,首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其次是管理的高手。除拥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还应该极具智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科室在学校管理方面的智囊作用,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能够规范、有序、高效。
以我校为例,学校管理层通过教科室督导工作组对全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安全监督等方面展开不定时巡查督导,通过“走、访、看、询、查”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巡视评估,并形成文字,得出结论。然后将结论及时传递给学校管理层,以方便学校管理层及时制定或调整管理策略,真正把管理落到实处,实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学校的一切管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规范有序高效地运行,推动了学校健康地向前发展。
(3)保障师培工作的序列化和实效化。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根本。为保证学校健康科学地发展,教师培训是核心。现代发展理论认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的时间正呈几何式衰减。“一日不学,落后三年”已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的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递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从业技能。因此,教师培训格外重要。
以我校每年进行的教师培训为例,教科室根据各专业国内的发展情况和我校的实际,向学校提供国培、省培的建议名单,以及学校急需提升的专业和专业课教师名单,以便学校在安排教师培训时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提升各专业和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确保培训工作的序列化和高效率。
2、最大限度发挥教科室的引领功能,推动学校和谐快速发展。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完成职业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是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完成这一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发挥教科室的引领示范作用。
(1)加强教学科研,做好教研示范。
以我校为例,“着眼未来,创新发展”是我校在国示后提出的发展口号,希望能在五到十年的时间内推动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为达成这一目标,学校要求教科室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根据“以生为本,夯实基础”这一办学新要求,我们提出了“自主课堂2+2模式”和专业课“七字教学法”,并作为各个学科教研组的重点研究任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注人了“高效催化剂”。在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突出体现师生互动特点的“自主——合作——探究——整合”课堂教学模式。教科室的这些研究为学校各专业部、各教研组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为推进各部组开展更多形式的自主研究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2)突出创新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教科室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鼓励并安排了一些教师在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内化前沿理论,创新操作方法,形成个性化研究成果,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如学校语文组进行的“三元个性阅读课堂”研究,专业组进行的专业课堂“项目教学法”等研究,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前沿理论,更新旧观念,形成新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开展科研,在科研中促进改革,取得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同步发展的良好效果。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造就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有效的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依托教科室做实名师工程,助力名校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示建设以后,为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塑名师,建名校。力争到2020年,在现有名师的基础上,再培养出2-3名省级名师,3-5名市级名师,5名市级专业带头人,16名校级专业带头人和20名骨干教师。建成一支“名师领衔、骨干支撑、开拓创新”的专业教师团队和一支“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名师评选领导小组,负责名师评选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在教科室设名师评选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名师评选工作。经过反复讨论,多方征求和收集意见、建议,形成了名师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名师一定要是师德楷模、教学专家、科研行家、创新能人。严格按照“个人申报——部门推荐——学校考评——社会公示——结果认定”的程序进行评选。凡评定的各级各类名师必须按照要求履行名师职责,发挥名师作用。
名师工程建设既为学校充分发挥国示后示范作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将我校建设成为西部职教高地,进而成为职教名校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依托教科室做实校本教研,助力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工作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体现“以生为本”的新时代要求。重视和做实校本教研就成了迈不过的一道坎,在教研中培训,在培训中成长就成了教师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校是国家级示范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习惯不好,没有人生目标。这就成为了以我校为代表的农村中职校在新时期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在我们看来,做实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出路。比如语文教研组,在解决这一难题时,以集体教研为抓手,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媒介,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研究课后辅导的手段。从理念到过程,再到结果,全程研讨,力求教学效益最大化。
1.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科室通过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工作习惯,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让课题研究为教学实践服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
2.专题研究。以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对象,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究,探寻对策,解决问题。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分享他人成果,传播自己思想,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同课研究。每学期教研组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同题异构设计和展示,然后围绕这一议题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最佳设计,再进行二次实践,在对比、分析中提升教师水平。
4.课例研究。即围绕所研究的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我校开展的特色示范课就是其中的代表。其研讨内容包括:个人钻研、课堂展示、集体听评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教科室专家理论分析和评点。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执教者认清自我,获得教益,提升教学自信。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另外,为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推进,学校还制定了校本教研工作规范,明确提出了一期一课堂,一月一重点,一周一主题,一天一小结,一课一收获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以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
校本教研,以学生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育人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开门见山,各抒己见,凸显群体智慧,助力教师成长,助推学校发展。
四、效果展示
近二年来,学校教科室在学校领导的领导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使命、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总结出了校训、校风;外派企业和高校培训了80余名专业教师和专任教师;培养了35名校级名师,4名县级名师,3名市级名师,建设名师工作室1个;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各两项,正实施的省级课题两项;获得省二等奖及以上的教学研究成果20余件,市二等奖及以上成果11件;获各级各类比赛奖项300余人次。应该说,至学校新领导班子重新定位学校教科室的功能、地位以后,教科室充分发挥了参谋、督导、引领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体会与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春天的到来,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开展,像我校一类的中职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学校从特色学校走向示范学校,再到创立职教名校的过程中,教科室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学科研已成了一所学校走向名校的必然抓手和最终依傍。我们的体会是谁重视,谁受益,谁成功。
(一)顺应形势,正确定位,发挥教科室的应有作用。
大力发展职教,改革创新中职教育,科研要先行,政策要通透。这一切需要教科室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也需要学校领导层顺应时势,准确定位教科室的功能、地位,重视发挥教科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学校科学健康地发展。
(二)加大重视力度,保障教科室的正常运行。
教科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要加大重视力度。校长或者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应主抓教科室工作,甚至可以像个别学校一样,由校长兼任教科室主任。从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确保教科室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推动学校健康向前,稳步发展。
(三)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良性发展。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能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都会变成“西洋镜”,久而久之就成了摆件或者笑话。因此,除了加任务,还要给教科室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要让她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雇佣军”成为“志愿军”,形成具有强烈科研意识、浓烈科研气氛、较强科研能力、丰硕科研成果、良好科研效果的,富有"团队精神"的科研战斗集体。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助推学校和谐、科学、健康发展。
构建多元评价平台 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多元评价平台建设探索
尹雄 罗会义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摘 要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多元评价是遵循“德育为首、能力为本、服务三农” 的专业理念,针对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借助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价,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从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依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多元评价平台构建”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全文详实分析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理论依据、政策指导、现实需求,对学生多元评价平台构建进行了仔细说明,对多元评价的实际操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多元评价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依据
(一)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优势智力领域和特点,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主张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是提供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定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的制度性安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为此,在对中职学生实施评价时,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核心、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挖掘其的潜能,调动积极性,创造出和谐、宽容、公平的文化氛围,使大多数人从内心中感受到激励,从而达到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生主体的多样性需要丰富的评价内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等呈现多样性和层次性。招生数据显示,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存在着多种层次。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出多种类型。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较弱: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弱,但动手能力有很大优势。
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如果仅以考试成绩认定学生合格与否,势必会增加基础薄弱的学生的畏难情绪,扼杀他们求学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增加多样性的评价元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多元化的评价中找到自信,得到发展。
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多元评价平台构建
(一)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
单项评价是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评价,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项技能都要认真记录,作出评价。综合评价是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价,得出学生最后成绩。
2.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量化评价是指运用数学、统计学工具,收集、处理评价对象的资料,通过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进而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一般包括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等;质性评价是指确定评价对象主流是否积极、方向是否正确而对某些细节和小的利弊得失采取模糊评价的方法,一般包括课堂的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学习态度等方法。
3.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平时学习情况记载,为终结性评价提供资料。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如通过提问、讨论、作业、小测、演讲、书写、纪律等进行评价,且占终结性评价成绩 50% 以上。通过过程评价,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业合格率。终结评价是在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一学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见表1。
表1 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样表
序号 |
姓名 |
过程性评价(50%) |
终结性评价(50%) |
学期总成绩(百分制) |
||||||||||||||||||||||||||||
情感态度价值观(10%) |
笔记与作业(10%) |
课堂问答与技能训练(10%) |
应知应会阶段性考核(20%) |
期末应会考核(20% |
期末应知成绩(15% |
方法与创新(5% |
技能竞赛(5% |
出勤(5% |
核心技能不达75分项目数 |
|||||||||||||||||||||||
第一学月 |
第二学月 |
第三学月 |
第四学月 |
第五学月 |
学期总评 |
第一学月 |
第二学月 |
第三学月 |
第四学月 |
第五学月 |
学期总评 |
第一学月 |
第二学月 |
第三学月 |
第四学月 |
第五学月 |
学期总评 |
第一学月 |
第二学月 |
第三学月 |
第四学月 |
第五学月 |
学期总评 |
(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以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学生评价
(1)学生自评。
主要分两个方面按照权重标准进行:一是对自己各期的德能勤绩做综合评价;二是对学科课堂知识学习的评价。学生自评,有利促进学生加强学习、生活的自我监督,增强自觉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生活的成效。
(2)小组互评。
因评价主体是学生,学生感觉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学生容易接受,且可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参与评价的同学有自豪感。具体做法是:由小组长和学习委员或者由学生推选出来的代表 2 ~ 3 人,分两个方面按照权重标准进行:一是对各期的德能勤绩做综合评价;二是对学科课堂知识学习的评价。
2.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且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态度、作业批改、理论考试评卷、实践活动等方面,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
3.学校管理部门评价。
主要是学生管理部门及班主任对学生操行的评价。具体做法是每学月、期末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态度、团结合作等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后报送学生管理部门审核,得出学生的最后操行成绩。学校规定,凡操行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这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起了积极的作用。
4.专业评价机构评价。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由中农粮信(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按“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方案,组织对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客观评价,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按规定兑换学历教育的学分。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规范、客观、公正,具有公信力。
5.企业评价
(1)实训企业指导教师评价。
主要是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学生实训项目、技能考试等方面的评价,有利于实训内容和技能要求与岗位要求相接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企业管理部门评价。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二年级要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岗实习、三年级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跟岗实习。在学生实习结束后,企业技术、人事部门对学生的综合表现作出鉴定反馈给学校,作为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对每位学生的表现都要作出定性评价。
学校规定,凡是企业评价不合格的学生,需待企业重新评价合格后方可办理毕业手续。
(三)多维化的评价内容
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制定出多维化的指标体系。坚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确定评价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和教学实践,把对学生多元评价细化为五项 A 级指标,14项 B 级指标。
1.德育素养。
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遵纪守法、诚实正直、社会责任、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文明礼貌、行为习惯。这是评价一个学生每个学期操行成绩的定性指标,主要由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和德育处考核。
2.身心与审美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知识,表现美的能力、鉴赏力。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审美观,掌握美学知识,具有音乐、绘画、书法、体育等特长,参与文艺宣传活动以及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卫生知识、精神情绪、情趣,对各类活动的兴趣爱好等。此项由体育教师、美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评价。
3.文化基础素质。
主要评价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达到各学科课程目标要求的程度,掌握课程要求的意识、技能、习惯、思辨能力、学习效果等。主要由任课教师考核。
4.专业技能素质。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为企业、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显得极为重要。主要是评价学生的服务三农的热情、专业态度与精神、精益求精的品格、技能水平、取得的各种专业证书。主要由专业课教师、企业专家、专业证书评价机构考核。
5.创新创业素质。
主要由专业课教师、企业专家考核学生的自我推销、集体观念、协作意识、适应能力、服从意识、竞争意识及学习工作中的创新创业精神等。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校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以建设学校质量监控平台为抓手,强化多元评价平台建设,完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性管理,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加德纳.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M].中轻工业出版,2007.
[2]何文涓,袁志坚,施健.试论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教学评价与职业能力三者间关系 [J].成人教育,2013 (2):66-68.
[3]袁文.构建中职学校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EB/O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XJK201317091.htm
基于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任鹏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职业教育为企业输送了大量技术型人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素质高和能力强。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职业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动力。本文分析了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和“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在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如何建设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专业的实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期为企业、学校共同培养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校企双主体;队伍建设
一、校企“双主体”的内涵
我国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指的是在学校、企业相互融合的机制下,企业其需求和标准,以合适的方式切入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 多类层次、多维度的工学结合。通过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两种资源,共同培养使用性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将“谁培养”和“怎样培养”的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义。它不再完全遵从以学校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将企业也纳入到培养人才的重要主体,实现了校企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一方面,企业将专业技能的要求、理念和文化传输到学校理,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使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挖掘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研发合作,制定相关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备职业教育教师的“理论型”素质特点,同时也具备社会服务、技术服务等“技能型”基本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它强调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双师型”教师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且能较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具备专题研究、技术研发及良好的行业职业素质。总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实践额能力,在“双师型”教师身上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近年来,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校的培养模式依然以传统的普通教师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培训内容的应用性与实际有差距,培训条件尚不完善等,企业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参与度不高。企业对学校的资源利用成都不高,校企作为共同主体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助力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如何基于校企双主体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值得探讨。
三、“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认定标准。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共同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学“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的改革中来。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指导,校企双方应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的特点,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联手制订“双师型”教师评定机制和相关的认定细则,成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中心,有序开展资格认定工作。
首先,要量化“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分别就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论文发表、实践技能、企业挂职锻炼等指标,合力进行量化,尽可能使标准统一化、综合化和科学化。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也要基于企业的技术和技能需求,改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机制。
其次,要严抓“双师型”教师地认定。“双师型”教师不在多而在于精,所以“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要从严。明确和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流程。在学校方面,要重点围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考察,也要考核教师的职业素养;企业则主要针对教师的实践和专业技能、研发能力进行重点考察。两者之间的评价既独立,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双主体”的共同作用。
最后,校企要共同创造条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做到这一点,需要出台对应的教育培训制度,对潜在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企业应对学校的培育给出建议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学校将教师到企业锻炼,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和职称评审的条件,提高教师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多方筹措培养资金,为“双师型”教师在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提供便利性,促进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二)利用渠道,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1. 共建校企“双主体”培训基地。由于缺少对企业的相关激励措施,我国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国家应给以企业相应的政策倾斜,明确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职业学院通过积极与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协作,推动校企双主体共建培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校企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建校外企业培训基地,特别是建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基地,如“顶岗实习基地”“厂中校”等,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建校内培训基地,确保能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生产过程和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培训基地中。
2. 校企携手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增强教“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实践教学是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有力保障。校企双主体模式下的办学,实践教学需要企业共同参与,校企写作共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毕业专题等环节。“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也能在这些时间教学环节中得到培养。顶岗实习是职业学院学生踏入社会职场的第一步,职业学院应主动和合作企业沟通,让一些专业对口、素质过硬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建立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共同全程指导学生,使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保证,教师在通过密切接触企业的生产环境,为成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实践基础。工学交替实践教学表现为交替学习理论和实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检验。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要求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的时间经验,且能承担教学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学校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并对实践过程做好评价。学校选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行理论教学。为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衔接起来,教学目标和环节需要由学校教师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来确定。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以建立共同备课小组,就教学内容互通有无,教学方式互相探讨,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能力的增长。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环节,职业学院在选择毕业设计主题时,要尽可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思考企业现实的技术需求,引导学生树立通过毕业设计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企业作为双主体之一,要制定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发展方案,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毕业设计中来,与学校共同拟定毕业设计的标准和管理方案,为毕业生提供完成毕业设计的平台。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从企业人员中引入,企业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尽早和企业接轨,也为教师掌握先进技术提供了实践机会,使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
(三)拓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新方向
1. 搭建“校企双主体培育”平台。在校企良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校企双主体培育”平台。顺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可聘请职业学院的优秀教师,参与或指导或合作企业的技术项目、研发创新等。邀请职业学院教师为员工制定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搭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企业平台。职业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要求,聘请企业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指导学校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企业的专家通过将企业现金技术、自身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中,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互相输送人才,互相共享人才,教师通过校企互动接触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双师”素质。
2. 拓宽企业教师的引进渠道。一些职业学院引进教师人才时,通常很看重教师的学历背景。基于职业学院培养技术人才的定位,在引进教师时,应将一部分名额面向企业、社会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才,并给与相应的优惠,吸引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一员,形成一支教师与企业人才互补的队伍。
充分利用好企业人才,做好企业人才带动教师的“传帮带”的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也提高企业人才培养指导教师的提升,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军民.学校本位视域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76-79.
[2] 麦克思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
[3]王屹,李天航.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 师队伍培养[J] .现代教育管理,2018(5):88-92.
加快中职教育均衡 助力脱贫攻坚实效
四川省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 蒲 伟
【摘 要】加快中职教育均衡,落实解决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发挥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扶贫新名片。
【关键词】加快中职教育均衡 发展中职教育 助推精准扶贫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的举措,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吹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号角。四川省目前具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 498 所,其中教育部门管理的中职学校有 411 所,公办学校有 225 所,民办中职学校 186 所。从内涵发展来看,省内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39 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 41 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 55 所。在校生人数约 78 万人。中职学校总体生师比为 21.6:1,全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占比达 67.9%。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中职教育仍有不小差距,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快中职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扶贫新名片。
一、我省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普职比严重失衡
据统计我省2019年在校高中阶段学生201余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23万人,占61%,中职学生78万人,占39%。全省平均普职比为6.1:3.9。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四川广大丘陵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普职比更高,一般在6.4:3.6左右,只有成都、泸州等少数几个地方通过政府大力调控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近10年普职比基本达到5:5左右,大体相当。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
2、专业课教师公招、外聘、引进困难大
我省大部分地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是从大专院校选拔而来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技能技术较差,不能带来新技术、新工艺适应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外聘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外聘教师工资由学校自筹经费发放,资金缺口大,无法聘请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到校任教。学校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对学校提档升级不利。2015年教育部发布《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明确要求要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有5年企业行业工作经历,中职学校外聘教师比例不能低于1/3,且每五年一重聘。
3、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低
我省中职教育普遍经费紧缺,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虽然能暂时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但用人企业的设备在不断更新,现有的实训设备无法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但绝大部分地区在执行这个标准和要求时都难以达到。
4、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需提升
我省大部分是丘陵地区,经济落后,企业生存发展困难,特别是选人用人难更是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新生力量,特别是中职毕业学生,大都想到外面去闯一闯,不愿在家门口就业。企业只能向社会招收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非常不利。目前各地职业教育与本地企业还处在低层次合作阶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较差。一是由于学校师资和设备问题,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对接区域内工业和经济发展。二是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三是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四是缺乏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 企业只想用人,而且把人拿去都是放在一线流水线作业,基本没技术含量,工资低,留不住学生。学校也多次给企业送学生就业,但留下的学生很少,双方都不满意。迫切需要校企双方加强深度合作、对口为企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5、中职学生农村和贫困家庭多,就学就职压力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80%以上来源于农村,只有不到20%的学生来自于城市。贫困家庭学生比例大,远远高于同期普通中学。统计全省高中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分布情况,职业中学占比为10%左右,普通中学为2%左右。贫困家庭大多是单亲、孤残、疾患、留守家庭,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压抑、不想读书等思想。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身体残疾或心理残疾,家庭和学生本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对国家有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贫困家长和学生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
二、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
1、调整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合理规划普职办学规模
一是将现有部分普高改办为职业中学或停招,缩小普高招生规模,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使普职比大体达到国家要求。二是设置普高招生分数线,参照成都、泸州等地做法,将就读普高设置分数线(线上线下各占50%),凡高于该分数的学生可以读普高,也可读职高,低于该分数线的学生只能读职高。三是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宣传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和制造强国战略。积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解决专业课教师入口、外聘、引进问题
一是政府每年拨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中学外聘教师工资,出台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到职业中学任教。二是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三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
3、地方政府积极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用于职业教育很少,加之农村职中一部分学生交不足学费,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少。职业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技能技术人才,教育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购买相应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地方政府应该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重点扶持职业学校增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尽快落实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各级财政部门配套的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等政策。
4、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由政府牵头建立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模式。根据区域内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达到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使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参与招生,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在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车间共同对学生进行师带徒式技能培养,每期的学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政府出台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减税方案。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便于校企合作沟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
5、对接扶贫攻坚,做到精准实效
发展好中职教育,不仅事关脱贫攻坚大计,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公平,也是长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最好的精准扶贫。习总书记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中能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针对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比如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中职升高职单独测试、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等等。一方面为贫困中职学生上学减轻了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学,最大限度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打通中职升高职的上升通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提升空间。
二是理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机制。改变目前职业教育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扶贫资金归地方扶贫部门管理和中等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等各自为政,从而造成经费两条线、体制两张“皮”的现状,健全职业教育扶贫体系,实现“1+1>2”的效果。
作者简介:蒲伟,男,1970年6月出生,四川省射洪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四川省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盟员,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种作业(登高架设作业)培训教师,高级管道工,四川省政府采购评标专家,初中级管道工考评员,遂宁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利用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农村中职校在教育扶贫攻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任鹏 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内容摘要】农村中职校实施的中职教育相对普通教育而言,入学门槛低、教育周期短、费用支出少、扶贫见效快。对贫困家庭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改善贫困家庭的教育水平,又能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笔者所在地区和学校为例,通过具体的举措、数据、事例,阐释了农村中职校在扶贫攻坚服务“三农”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以期能抛砖引玉,为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 农村 中职校 扶贫 探索 实践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那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伟大目标,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瞻性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目标。在报告中,习主席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作出了战略安排: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凝聚起亿万人民无穷的磅礴力量。但我国现阶段仍有贫困人口3000余万,大大的制约了“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又作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回答和承诺。为实现这一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新思路。为响应习总书记的伟大号召,我们认为作为中职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中职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脱贫攻坚作出自己的贡献。
农村中职校实施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全方位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既能学习文化知识,也能学习专业技能;既能就业挣钱,也能升学深造。可以说是为贫困家庭学生量身定制的特殊教育。现以笔者所在中职校为例,谈谈农村中职校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所做的探索和尝试。
我校现有学员4215人,其中在籍学生3870人,助农短训学员345人。在籍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生421人,比例高达10.9%。学校针对这一现状,通过经济扶贫、知识扶贫、技能扶贫、心理扶贫等方式,多措并举,精准扶贫,助力攻坚。
一、利用国家政策,解决“经济贫困”
近几年来,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和普及高中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农村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到位,农村贫困家庭的烦恼越来越多,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一者鉴于贫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靠读书出人头地,不走父母的老路;一者囿于贫困,想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好好读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孩子就在这两难境地苦苦煎熬,难于自拔。为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保障贫困家庭孩子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就成了必须,就成了高中阶段的学校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再有,限于家庭现实情况,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得不选择就读中职校,接受见效快的技能培训。以我校为例,近三年来,我校招收的建档立卡贫困生,无论是绝对人数还是所占比例,在县域学校中都是最高的,几近总数的一半。为解决贫困生的入学问题和学习问题,学校通过国家利好政策,社会贤达捐助,企业赞助,学校自筹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以2017年下期为例,学校一方面按国家政策,免除了含贫困生在内的3393名学生学费,共计322.335万元。同时,学校还依托教育助学金计划,为含贫困生在内的2135人次申报助学金42.7万元。另一方面,学校还利用特殊生活费补助,为308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申领特殊生活费补助共计15.4万元;为38名特别贫困的建档立卡生申领教育救助基金共计7.2万元。另外,学校还通过民盟捐助、合作企业捐赠等形式筹措到资金2万元和部分书籍文具;成立“梦飞翔”基金,定期精准资助贫困学生。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建档立卡贫困生接受中职教育几乎不花钱,大大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经济压力难于入学或失学的问题。
二、拓展成才通道,解决“知识贫困”
幸福都一样,不幸迥相异。近几年来,我们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贫困原因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从结果来看,因病致贫和教育致贫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在这两个因素的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知识的缺失引起的思想意识的落后。再从贫困家庭受教育的水平看,几乎所有的贫困家庭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都很低,绝大部分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只有小学水准,甚至一部分家庭还未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准,达到初高中水准的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知识扶贫”就成了精准扶贫绕不过的一道坎。因为贫困,上一代的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受教育的权利。因为贫困,监护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为生活奔波劳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引导。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城乡差异大,贫困家庭孩子从小享受的教育资源少,接受的教育不全面,导致他们多数学习习惯差,文化基础不好,难以考入普通高中,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中职教育相对来说入学门槛较低,很多专业课程学习对文化基础的要求也不高,这就给贫困生重新开始,继续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我校为例,入学之初,我们根据贫困家庭学生及家长的意愿,将学生分成升学和就业两大块。希望通过读书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就读升学班;而希望尽快完成学业,依靠一技之长就业挣钱支撑家庭的学生就读就业班。
升学班在开齐中职基本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升学实际强化升学课程的设置,其主干升学课程为“3+X”,即语、数、外+专业。和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升学班文化课语、数、外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小,专业课从零开始,给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一般来说,在普通高中中等水平的学生,只要努力,在中职升学班基本都能进专科,大多数都能升入本科,还有一部分人能升入重点本科。以我校2017年为例,升学班215人参加全国高考,本科上线117人,其中重本上线68人,本科上线率54.42%;专科上线92人,仅6人未能考上。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高职单招、中高职套读、中高职连读等方式帮助480余名学生迈进高等教育的门槛,成就了他们的大学梦想。其中26位贫困生就有24人进入大学学习,实现了贫困家庭几代人的大学梦;2人参加短期技能特训班,强化技能训练,顺利就业。升学之路,提升了贫困家庭的知识水准,实现了“知识脱贫”。
选读就业班的学生,则根据个人意愿和兴趣爱好,选读专业技能班。学习课程包括学习专业技能必需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之外,还必须选择一至二门专业技能课,毕业时必须拿到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否则不予毕业。这一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就业班学生毕业时有一技专长,就业不愁。当然,在帮助贫困生方面,除了尽心尽力帮助其学好学精专业技能的同时,还特别加强了对贫困生学习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着力培养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意识。2017年,就业班贫困生实习率为100%,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安置率95%,生均工资3000余元/月。就业的贫困生凭借一技之长,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还为家庭增收,为脱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入学双选,就业双选,学生前路宽,就业好。就近几年来看,毕业学生中,年薪几万的有之,十几万的有之,几十万的也有之。他们中已有不少人已成为企业老总和法人,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已攻读到硕士博士学位。其中也不乏贫困家庭的子女,实在是可喜可贺。
三、做实支农培训,解决“技能贫困”
中职学校拥有大量的有专业师资和独有的培训条件,可以参与到农村脱贫技能培训实践活动中,给贫困家庭送上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以2017年为例,我校农训中心采用集中培训和下乡培训等方式,结合政府的“阳光工程”培训、“劳务品牌”培训等扶贫项目,积极投身到全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送技下乡,送技入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以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本年度,我校共完成高级劳务品牌培训、中级劳务品牌培训、退伍军人培训共计1000余人;贫困家庭劳动技能培训600余户,帮助200余家庭走出困境,奔向小康,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影响一方”的劳务扶贫目标。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健全人格修为,解决“心理贫困”
贫困家庭教育的缺位缺失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还表现在心理和思想意识上。这些家庭大多是留守、单亲、孤残、疾患家庭,普遍存在依赖意识、思想局限等问题。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或疏于管教,或重智轻德,或打骂多交流少,或物质奖励多精神沟通少。孩子往往存在心理自卑、情感压抑、思想消极等问题。这些问题归集起来就是思想意识的贫困,属于心理原因。为解决心理贫困,就必须强化心理疏导、思想引领、情感陪伴等工作,从心灵深处解决问题。
以我校为例,为解决贫困生情感缺失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陪伴式教育”的理念,即陪伴学生一起学习——班主任到教室坐班;陪伴学生一起生活——班主任到学生食堂就餐;陪伴学生一起活动——班主任随班集会、集合、出操;陪伴学生一起休息——班主任到学生宿舍就寝。陪伴式教育,让学生能时时感受老师的关爱,同时,也能够纠正不良习惯,打造健康的生活。
为解决学生心理的自卑和思想的压抑,我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工作的重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利用班会、年级会、德育关注学生会、女生工作会、学生干部会,通过不同角度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大力推动“激情德育”,利用每大周学生会,呼励志口号、唱励志歌曲,通过激情宣誓、激情唱歌、激情记忆、激情跑操等形式,提升学生生活学习激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搭建各类舞台,给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出彩的机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抽调专业教师组建书法、舞蹈、播音主持、跆拳道等十二个协会,培养贫困学生更多技能,重塑自信;设置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任心理健康教师,及时解决贫困学生思想问题;加大对贫困学生关注力度,创建班级QQ群、微信群,及时和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的家长交流子女学习情况,家校共育,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同时,为巩固心理教育成果,学校每期都要采用不定期的形式,通过电话或走访对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思想意识的改观程度,情绪情感的阳光程度。在回访中我们了解到,贫困家庭的孩子普遍比以前更阳光更自信了,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同时,我校还利用定点帮扶、送技下乡等机会,加强贫困家庭的思想扶贫和意识扶贫。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贫困家庭囿于贫困,普遍存在思想和意识上的缺陷。总认为因为穷,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一辈子穷下去;或者有一些无赖者的思想:我穷我光荣,国家会救济。这些思想和意识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为此我们认为,扶贫,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首先扶意识,扶思想,扶信心。然后才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不仅是在资金上技术上解决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让贫困家庭的主心骨不依不靠,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积极上进,主动脱贫。
近四年来,学校共招收贫困学生近600人,其中200余人顺利升入大学,300余人成功就业;帮助了全县30个乡镇100余个村社中近200个贫困家庭送上农、林、牧、渔业技术支持;为贫困生免除学费,申报助学金和特殊生活补助,申报教育救助基金等共计170余万元;筹措并发放“梦飞翔”助学金近10万元。合作参与精准扶贫企业60余家,参与精准扶贫的民主党派3个,社会贤达20余人。学校搭建教育平台,学生享受利好政策,助推贫困生一臂之力,圆了莘莘学子的求学梦、脱贫梦!
五、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扶贫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也还发现农村中职校现阶段参与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以便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更好地服务扶贫攻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存在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影响作用的发挥。
以我县我校为例,现阶段普职比约为7:3,与国家规定的普职比1:1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也划分了招生数量,但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很多文化基础较差的贫困生放弃职业教育,盲目选择普通教育,这样会增加家庭和国家教育的成本,对贫困家庭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在教育宣传时,不少贫困家庭表现为排斥,总认为读中职校无出路,老师也懂不了多少农技知识,他们来扶贫,就是做样子的,走过场。
2、部分专业设备和应用技术也不符合农村农技需求。
就目前看,我校很多专业设立时间早,设备老化陈旧,原有的技能早已过时,一些技能早已淘汰,再加上学校专业技术人才、行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数量贮备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和办学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技能扶贫的效果。
3、社会认识不到位,社会参与扶贫助学力量还比较薄弱。从本轮扶贫助学工作情况看,社会力量参与数量少,资助金额低,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力量在学校引导下在教育扶贫攻坚上的积极作用。
应对策略:
1、在招生方面,按国家要求的比例划普职高招生人数,鼓励家庭贫困、文化基础差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2、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学校有能力更新实训实作设备设施,有能力从行业中聘任更多的技能人才和高学历人才,更新技能,以适应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的要求,助力扶贫,服务乡村,服务三农。
3、学校也应加大内外宣传力度,内强管理,外塑形象,不断增强自身办学吸引力,让社会各界关注、理解、支持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
浅谈农村养鸡的养殖要点
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王统一
摘要:养鸡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几乎所有的农户养殖。但是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对鸡肉的口感与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绿色、生态食品,且养殖成本也相对偏低,故大多数养殖户也偏向于饲养这个品种,这便进一步增加了鸡的养殖量。本文通过具体论述鸡的养殖技术要点,旨在为强化鸡的养殖效益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本文通过具体论述鸡的养殖技术要点,旨在为强化鸡的养殖效益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鸡;养殖;技术要点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农村养殖业主要是以养猪、养鸡为主,养鸡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几乎所有的农户养殖。但是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对鸡肉的口感与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绿色、生态食品。因此,相较于普通饲养的家畜,人们也往往也因林下生态鸡的环保、绿色及健康而对其更为偏爱。不仅如此,因生态鸡不仅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且养殖成本也相对偏低,故大多数养殖户也偏向于饲养这个品种,这便进一步增加了鸡的养殖量。因此,为确保鸡的养殖品质,便需要充分重视鸡的养殖技术。所以为确保理想的鸡肉质量,最大限度提升鸡的养殖经济效益。
1鸡养殖技术要点
1.1场地选择
为了科学地选择养殖场地,有必要对选定的地区进行科学调查,选择日照充足、地表水含量低、植物生长旺盛、供水方便、无污染的地区。要远离化学工厂、大型生产工厂和其他工业废水和排放地区,确保生态鸡在原始的生活环境健康生长,交通方便但要远离交通干道500米以上,在养殖鸡的区域,饲养者当做好隔离措施,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防止天敌进入,以免造成意外事故。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选择以下场地供参考。
山地 山地森林区域是养鸡的理想地带。山区有更多的草木和昆虫,为鸡提供了丰富的各类食物,自由放养的鸡也可以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而且能够使它的味道更加鲜美,为生态鸡开辟了更宽广的倾销市场。
草原 草原生态鸡的养殖在中国也比较常见。草原资源不但为鸡提供了无污染的食物,而且为鸡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极大的减少了养鸡成本。这对生态养鸡养殖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茶园 茶园同样可以作为生态鸡的养殖地,可以在春秋交替之际将鸡投放到茶园中。这些鸡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啄食茶园内的害虫,在为鸡提供食物的同时,降低了茶园的病虫害。鸡的粪便能够为茶树生长提供肥料,同时减小了鸡粪的污染,是一项双赢的生态鸡养殖措施。
(4) 竹园 竹园杂草和腐质较多,同时也有许多昆虫,这是非常适合生态鸡养殖的自然环境,生态鸡放养于竹园同样能够起到减少病虫害、肥沃土地的作用。
1.2鸡舍建设
搭建施鸡舍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成本投资。一般来说,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搭建,既经济又方便。,良好的排水及排污是鸡舍建设最基本的需求,基本框架可由杂木、藤条和稻草组成,高度约2m。屋顶所用的材料是石棉和其他预制防水材料制成的,其内要有供鸡食用的架子和供饮水用的水槽,以及养鸡饲料槽、保温灯具等。鸡舍面积一般由鸡的数量决定,控制在5只/m2左右。房屋应坚固耐用,在抵御寒冷、雨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倘若是以旧房改造,则需在原本的基础上增设地窗。至于地窗的具体设置,除了需与地面保持至少20cm的距离外,尚要具备良好的采光效果来确保房间内的光线充足。当然,窗口处也当做好密封工作,以防止外敌入侵。外围也可以建造围栏来隔离和保护鸡群。
1.3品种选择
在选取鸡品种时,需要进行市场考察,充分解读市场,规划资金投入和能够得到的经济收益,一般优先选取体型较小品种,要具有较强壮的身体素质、较强的觅食能力、灵活的活动能力、较强的免疫力和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如果饲养肉鸡,最好选择一种生长迅速而温和的杂交品种。要注意的是,必须严格把控好鸡种的来源,首先要排除有严重疾病地区的农场(家庭),其次对病鸡和弱鸡,及时剔除,为了预防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鸡的品种有许多,且不同地区的区分方式也不尽相同。为确保理想的养殖品质,各地均应结合消费者的喜好程度以及当地的地域条件来合理选择养殖品种,方能保证理想的养殖收益,并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1.4 饲养管理
1.4.1合理设置养殖密度
养殖能够较好的利用生态资源,但是也应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在进行养殖的同时,也要贯彻绿色养殖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促使养殖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因此,在鸡养殖中,必须要控制好养殖密度。具体要求是鸡的活动范围控制在半径200m左右的范围内。其中80%以上的鸡需要控制在半径150m范围内,70%的鸡在半径100m范围内。鸡群与鸡群之间的距离应超过450m。鸡群的规模大小是决定鸡养殖的关键。过度的规模会严重破坏植被的生长,使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影响自然环境。而规模太小则不利于养殖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从农民的经济利益出发,应该把鸡群的数量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实践结果表明,半径150m为鸡场最佳养殖面积,在这一范围内1500只鸡为最佳养殖数量。
1.4.2放养时间及放养密度
鸡并非是一种适宜圈养的物种,故也需予以适当的放养。而放养则需对以下几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一是放养需在饲养超过20d后进行;二是放养需选择晴朗的天气,而初次放养的时间需控制在4h之内。然后,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加而适当延长放养时间;三是需对鸡的放养范围予以限定,待其适应后再逐步扩大;最后则是要对放养的密度予以合理控制。
1.4.3 管理
首先在雏鸡培育阶段,应该小心照顾小鸡。在为小鸡提供充足饮水和饲料的同时,要通过科学训练,让他们逐渐学会自觉进食昆虫和草料。其次要科学的管理饲料,合理添加钙、磷等元素,确保营养均衡。第三鸡的饮用水质量要得到保障,必须来自清洁无污染水源。第四要根据季节管理鸡群。
2 鸡养殖防疫措施
2.1消毒
鸡舍的定期消毒是确保养殖健康的重要前提。因此,为确保消毒的彻底性与全面性,则养殖者需一套完善的消毒制度。除此之外,在具体消毒时,饲养人员应当注重自身的人身安全,在消毒时,饲养人员亦当穿配工作服并对进出的车辆一并予以消毒。通常情况下,鸡舍消毒需要经历3次,分别为鸡入鸡舍前、上市后以及出售后。及时对病鸡、死鸡、脏物和粪便的处理,确保鸡群生活在干净的环境中。当然,若为疫病高发期亦当增加消毒次数,以免疫病的大规模暴发。
2.2鸡群的防疫管理
针对鸡疫病的管理,需对相关疫苗的注射高度重视,而具体的防疫过程则是要做到对饲料的比例、鸡舍数量以及抗生素的合理控制。根据自身养殖条件建立免疫程序。建议免疫程序:
日龄 |
免疫用药 |
酌情选用的疫苗或药品 |
1 |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皮下注射 |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 |
7 |
新—支二联四价苗 1.5倍量滴鼻、点眼 |
新—流油苗或新—支油苗注射。 |
14 |
法氏囊三价苗 1.5 — 2 倍量集中饮水或滴口。 |
|
21 |
新—支H120苗 3倍量饮水 |
|
28 |
法氏囊 B 87 2 — 3 倍量饮水,本方法只用于法氏囊高发区域。 |
|
35 — 36 |
新城疫四系苗4倍量饮水 |
唯有始终关注以上几方面,方能最大限度避免鸡疫病的发生与传播,继而在确保理想的养殖收益同时亦保证良好的养殖品质。
鸡和鸡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生态鸡在营养价值和食用口感上的优势在食品销售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因而生态鸡养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生态鸡的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生态鸡的养殖中,如何利用好生态鸡养殖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鸡养殖效益,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事,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之,鸡因其鲜嫩的肉质与较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对此,为获取更高的养殖利润并进一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食用需求,各地养殖户也需对传统饲养技术予以创新,方能在提高鸡的养殖质量并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同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荣香.试论优质肉鸡养殖技术措施[J].兽医导刊,2019(4):56-57.
[2]王红红.果园林地散养土鸡饲养技术[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8(6):12-13.
浅议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汪秋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比常规蔬菜更安全更营养的有机蔬菜的需要在不断增加。有机蔬菜的种植与常规蔬菜种植有不同要求,有机蔬菜必须严格按照有机生产规程来生产。本文就种植基地的选择、栽培管理、肥料的施用、病虫草害的防治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有机蔬菜;基地选择;栽培管理;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
近些年,随着设施蔬菜面积的扩大,生产中的连作、重茬现象十分突出,使蔬菜病虫害逐年增加,导致菜农盲目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尤其是硝态氮肥的使用使蔬菜硝酸盐大量累积,所以常规蔬菜容易造成农残、重金属和硝酸盐的超标,使蔬菜品质降低。而有机蔬菜生产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所以有机蔬菜是一种纯天然、口感好、营养健康的蔬菜,种植有机蔬菜对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有机蔬菜种植的关键技术如下:
一、种植基地的选择
种植基地选择和培护对生产有机蔬菜尤其重要,有机蔬菜对基地的要求:
1. 基地须完整 基地土地应是完整大片的地块,常规蔬菜种植的土地不能穿插在有机蔬菜种植的基地中,但允许有有机转换地块;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与常规蔬菜生产地块交界处要有明显的标志,利用一些河流、山峦等自然屏障或人为设置隔离带,不同认证机构对隔离带长度的要求不同,如我国OFDC认证机构要求8m,德国BCS认证机构要求10m
2. 基地生态环境须优质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还应选择远离城区和交通区的空气清洁、水质纯净(灌溉水需净化处理)、土壤未受污染(特别是不受重金属污染,且连续2年或3年以上休耕),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必须经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严格的环境检测和科学的评估。
3.基地须有转换期 有机蔬菜生产特别强调土壤的转换期,通过转换来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的农残含量,恢复土地生产活力。在我国,由常规蔬菜生产基地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转换通常需要2年(一年生蔬菜)或3年(多年生蔬菜)时间,其后播种的蔬菜收获后,才可以冠以“有机蔬菜”的名义,在转换期间生产的蔬菜叫“有机转换蔬菜”,只能作为常规蔬菜销售。新开荒、摞荒多年没有农业利用的土地以及一直按传统农业方式耕作的土地,要经至少1年的转换期才能获得有机蔬菜的颁证。
二、有机蔬菜栽培管理
1.品种选择 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且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类及优质的品种(比如,一般在早春时节播种的蔬菜种子必须要具弱光、耐寒的特点,如番茄、茄子、黄瓜、丝瓜等早熟有机蔬菜品种)。优先使用有机蔬菜种子和种苗,如果市面上没有,可选择常规种子,但在本基地进行育苗。任何转基因种子和转基因种苗不得使用。种子消毒可用天然物质(如高锰酸钾300倍液浸泡2小时、石灰水或硫酸铜100倍液浸泡1小时)消毒和温汤浸种。
2.轮作清园 有机蔬菜基地要选用多种蔬菜轮换种植,应采用肥地蔬菜(如豆科作物或绿肥)至少3种作物进行轮作;在1年只能生长1茬蔬菜的地区,允许采用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两种作物轮作;或采用水旱轮作的形式。每次蔬菜收获后,应将上茬蔬菜的残体全部清除带出基地,并行销毁或深埋,避免上茬蔬菜的病菌孢子及虫卵对下茬蔬菜的再次危害。
3.采用配套种植技术 有机蔬菜种植技术需配套进行,目的是充分利用水、光、气、热等条件,创造有利于有机蔬菜生长的田间环境,使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配套种植技术是:培育壮苗、嫁接换根(目前,主要应用于瓜类蔬菜和茄果类蔬菜)、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植株株型调整等技术。
三、有机蔬菜的施肥技术
有机蔬菜的施肥原则是采用再生、回收等方式使有机蔬菜基地的土壤养分得到补充,应做到种菜与培肥地力齐头并进。要求以有机肥为主,辅以生物肥料,并适当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1.允许用的肥料类型 (1)有机肥料,包括动物的粪便、植物沤制肥(堆肥、沼气肥)、绿肥(紫云英、苕子、苜蓿等)、草木灰、饼肥等 ;(2)天然矿物肥料,包括钾矿粉、磷矿粉等物质(在有机蔬菜生产中,矿物肥料只能作为长效肥料并保持其天然组合,禁止采用化学方法来溶解矿物肥料,否则导致土壤重金属积累);(3)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专用肥和部分微生物肥料(根瘤菌肥、腐殖酸类肥、复合微生物肥)。
注意: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限制使用人粪尿(因其含氮量高,在薯类、瓜类、甜菜等蔬菜上不宜过多使用),必须使用时,应按相关要求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并不得与蔬菜食用部分接触。
2.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 在有机肥料中,有些肥料如人畜禽粪便常带有各种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有些肥源如杂草、作物秸秆等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因此有机肥用于有机蔬菜生产时,在施前2个月左右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主要运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来进行,生产上制作堆肥、沤肥就是有机肥无害化的处理,将肥料浇湿、堆积、盖膜,使其充分发酵腐熟。发酵期堆内温度高达60℃以上,可有效地杀灭农家肥中带有的病虫草害,且处理后的肥料易被蔬菜吸收利用。在有机蔬菜基地堆制有机肥时禁止添加转基因产品,可添加自然界的微生物肥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腐殖酸类肥料、苏云金杆菌肥等。总之,进行肥料无害化处理时应因地制宜,遵循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原则,采用合理的处理方法,不可造成新的毒害和新的污染。
3.肥料的使用方法
(1)施肥量 动物肥和植物肥各掺半较为好。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500kg左右,追施有机专用肥100kg。
(2)施足底肥 底肥用量宜占施肥总量的80%,耕地前撒施于地表,结合耕地将肥料均匀地混入耕作层内,深度以5~10厘米较好,以利于蔬菜根系有效地吸收。
(3)巧施追肥 对于栽培密度大、根系浅的蔬菜,可将经过晾干过筛的肥料均匀撒到菜地内,并及时浇水;对于栽培距离大、根系较集中的蔬菜,可开沟条施追肥;对于栽培的株行距均较大的蔬菜,可采用开穴追肥方式。也可选用生物有机叶面肥喷施,但绿叶蔬菜一般不采用叶面追肥。
要针对不同的肥料特点、不同的土壤性质、不同的蔬菜品种和不同的生长发育期科学施肥,盲目施用有机肥同样可导致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等危害
四、有机蔬菜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
有机蔬菜在生产中禁止使用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禁止使用由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产品,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高温消毒、合理的肥水管理、轮作、多样化间作套种、保护天敌等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农业措施:
(1)选用抗病虫性强,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培育无病种苗。
(2)合理使用轮作、间套作及嫁接技术,防止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蔬菜和粮食作物套种、普通蔬菜和胡萝卜、芫荽、茴香、韭菜、芹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间作可防止和驱避一些蚜虫虫害的发生,葱蒜类能减轻白菜软腐病的发生,番茄与甘蓝搭配,有利于减轻蚜虫的发生;蔬菜嫁接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
(3)农事防治病、虫、草技术。秋冬翻土可将越冬害虫或虫卵杀死或冻死、高温晒垡可将越夏害虫或虫卵杀死或冻死。夏季高温期间在畦面上覆薄膜,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采用人工和机械方法除草,或通过采用限制杂草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如轮作、休耕、覆黑色地膜等)控制杂草。如将长势强,抑制杂草力强的白菜、甘蓝与生长慢,抑制杂草能力弱的胡萝卜、芹菜进行轮作,有利于消灭杂草。不可使用除草剂除草。平时合理的肥水管理,及时的中耕除草和株型调整,收获后及时清园等农事活动都能控制蔬菜的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措施
利用简单工具和害虫的正趋性和负趋性来捕杀害虫。广泛使用的有性诱剂、紫外线杀虫灯、悬挂粘虫板(如:黄板诱蚜;蓝板诱蝇和蓟马)、银灰膜避蚜、防虫网阻隔等技术。
3.生物措施
利用一种生物或其代谢物来对付另一种生物的方法。
(1)天敌防虫技术。可以利用自然天敌,也可以人工繁殖或引进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来防治害虫。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有瓢虫、螳螂、草蛉、捕食螨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有赤眼蜂(在农业生产上以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最重要)、土蜂、小蜂等。如利用捕食螨防治蓟马,利用食蚜蝇和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利用草青蛉防治红蜘蛛等。特别是在连栋蔬菜大棚里,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效果甚佳。
(2)生物农药防病虫技术。利用活体微生物农药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病虫害时,允许使用微生物菌剂,如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等)、枯草芽孢杆菌杀菌剂、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井冈霉素杀菌剂等生物农药,还可使用一些矿物源杀菌剂,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
另外,有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也可采用一些土方法,如用草木灰喷雾或穴施防治韭蛆;桐树叶诱集地老虎;杨树枝诱集棉铃虫成虫;辣椒水、韭菜水、大蒜汁防治蚜虫等。
总之,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类型的地块,有机蔬菜的特性,科学合理运用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有效提高有机蔬菜的产量的同时更要充分保障有机蔬菜的无污染、口感佳、更营养的上乘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有机认证标准.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2.关于有机农业生产和相关农产品及食品的有关规定.欧盟有机
农业条例 EU 2092/91.
3.康娅妮. 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2):50.
浅析石灰石家族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杨传忠
摘 要:化学物质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但如何应用好化学物质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了解,石灰石就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物质。但石灰石家族中的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在今天的工业;农业;医药;化工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碳酸钙 ; 氧化钙 ;氢氧化钙(熟石灰) ;性质 ; 应用
石灰咏(唐-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浑身碎骨横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尽管说是于谦诗人对自己人品道德的表达,但也表达出了古人对化学物质的认知。
今天的化学知识可以将这首诗表达成化学语言:CaCO3 CaO+CO2; CaO+H2O=Ca(OH)2这就是熟石灰Ca(OH)2来源的化学原理。
氢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化学式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加入水后,呈上下两层,上层水溶液称作澄清石灰水,下层悬浊液称作石灰乳或石灰浆。上层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二氧化碳,下层浑浊液体石灰乳是一种建筑材料。氢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氢氧化钙是一种二元中强碱(氢氧化钙在中学阶段被认为是强碱,而实际上其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因此在大学教材中被认为是中强碱),具有碱的通性,对皮肤,织物有腐蚀作用。氢氧化钙在工业农业s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也用作杀菌剂和化工原料等。
石灰石就是水泥工业的粮食,是水泥生产的命脉。水泥厂只要生产,就一刻离不开石灰石,谁占有了石灰石资源,谁就占有了水泥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水泥企业争夺市场之战,也可以说是争夺石灰石资源之战,因此大企业集团把占有优势石灰石资源作为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措施之一。
石灰石是用途极广的宝贵资源石灰石是石灰岩作为矿物原料的商品名称。石灰岩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易于获取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在现代工业中,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石灰、电石的主要原料,是冶金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熔剂灰岩,优质石灰石经超细粉磨后,被广泛应用于造纸、橡胶、油漆、涂料、医药、化妆品、饲料、密封、粘结、抛光等产品的制造中。据不完全统计,水泥生产消耗的石灰石和建筑石料、石灰生产、冶金熔剂,超细碳酸钙消耗石灰石的总和之比为1∶3。石灰岩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石灰石的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宽。
在此重点探讨生石灰和熟石灰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
1.改良酸性土壤,酸性土壤,是pH值小于7的土壤总称。一般PH值在4.5~6,同时铁铝氧化物有明显积聚,土壤酸瘦。可通过正确施肥,注意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当然也可以少量施用石灰,调节PH来减少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危害。
2.可以制作波尔多液,生石灰,水和硫铜的混合液可以杀虫,还可以与酸性的土壤混合,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当然还可以作为一种钙肥。
熟石灰具有碱的通性。它的碱性或腐蚀性都比碱石灰弱,可以说是一种中强性碱,这些性质决定了熟石灰 具有广泛的应用。 农业上用它降低土壤酸性,改良土壤结构,很明显在这种场合用碱石灰是不可能的。碱石灰的成本高,农药波尔多液是用石灰乳和硫酸铜水溶液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因1885年首先用于法国波尔多城而得名。这种用于果树和蔬菜的天蓝色粘稠的悬浊液农药,是通过其中的铜元素来消灭病虫害的。其中不仅利用了熟石灰 能与硫酸铜反应的性质,也利用了熟石灰 微溶于水的特点使药液成粘稠性,有利于药液在植物枝叶上附着。另外熟石灰 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也有利于药液附着于植物表面一段时间。熟石灰用于制漂白粉,硬水软化剂和自来水消毒澄清剂及建筑工业等 CAS号 1305-62-0 毒性防护 其粉尘或悬浮液滴对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喷嚏和咳嗽,和碱一样能使脂肪皂化,从皮肤吸收水分、溶解蛋白质、刺激及腐蚀组织。吸入石灰粉尘可能引起肺炎。 最高允许浓度为5mg/m3。 吸入粉尘时,可吸入水蒸气、可待因及犹奥宁,在胸廓处涂芥末膏;当落入眼内时,可用流水尽快冲洗,再用5%氯化铵溶液或0.01%CaNa2-EDTA溶液冲洗,然后将0.5%地卡因溶液滴入。工作时应注意保护呼吸器官,穿戴用防尘纤维制的工作服、手套、密闭防尘眼镜,并涂含油脂的软膏,以防止粉尘吸入。
石灰和石灰石大量用做建筑材料,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石灰石可直接加工成石料和烧制成生石灰。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一般呈块状,纯的为白色,含有杂质时为淡灰色或淡黄色。生石灰吸潮或加水就成为熟石灰,它的主要成分是Ca(OH)2。熟石灰经调配成石灰浆、石灰膏、石灰砂浆等,用作涂装材料和砖瓦粘合剂。水泥是由石灰石和粘土等混合,经高温煅烧制得。玻璃由石灰石、石英砂、纯碱等混合,经高温熔融制得。炼铁用石灰石作熔剂,除去脉石。炼钢用生石灰做造渣材料,除去硫、磷等有害杂质。电石(主要成分是CaC2)是生石灰与焦炭在电炉里反应制得。纯碱是用石灰石、食盐、氨等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索尔维法或侯氏制碱法)。利用消石灰和纯碱反应制成烧碱(苛化法)。利用纯净的消石灰和氯气反应制得漂白粉。利用石灰石的化学加工制成氯化钙、硝酸钙、亚硫酸钙等重要钙盐。消石灰能除去水的暂时硬性,用作硬水软化剂。石灰石烧加工制成较纯的粉状碳酸钙,用做橡胶、塑料、纸张、牙膏、化妆品等的填充料。石灰与烧碱制成的碱石灰,用作二氧化碳的吸收剂。生石灰用作干燥剂和消毒剂。
试谈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涂翠芬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升入职校的学生确实在思想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理想教育,勤劳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爱学生,把工作做细。
关键词:理想教育;勤劳教育;规则意识;思政教育
一、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徳技并修是职业教育的育人特点。农村职业教育,涉及面广。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兢兢业业,勤奋地工作,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挥洒着汗水,尽情地施展着他们的才华,青春和智慧,他们是社会的有生力量。不过,提起这些职校毕业的学生,人们的传统思想是这些孩子都不是一些出色的孩子,虽然教育的城市化进程给学校带来了硬件环境的改变,但社会上的看不起职业学校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种认识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升入职校的学生确实在思想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也是关键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向往,好的理想可以激发人们极大的创造热情。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向往和追求,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人生目标,以指引其人生方向。
2.勤劳教育
古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想实现追求的目标必须具备务实,勤劳的习惯,品质。社会的发展进步,更需要我们社会中的每一分子的勤劳的贡献。但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出现了“物质富裕,精神贫穷”的现象,而此现象在农村中尤其过而甚之,而从我们中职生来源来看,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而这些很多都属于隔代教育,隔代养育的孩子,祖辈的溺爱,父辈的放任,造成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些孩子将来应该是要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而从他们现状来看,令人堪忧,所以,勤劳教育,势在必行。
3.规则意识教育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的安定,人们安全感,幸福感的提升,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规则意识,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表现。我国处在社会结构,价值规范的整体转型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具有规则意识,况且,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几乎都是以他(她)为中心,从而养成了“我第一”意识,便形成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处事方式。如果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听之任之而不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相信这会阻碍我们国家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4.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目的最终是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正确看法,处理好与社会人的关系,要教育鼓励学生热爱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文化育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面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文化育人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方式。文化育人的目的就是要培育人的思想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人们的内心形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影响人行为的发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对中职生,文化育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形成良好的氛围。第二,使用文化育人的教材,把文化育人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情操。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校规,班规,激发,约束中职生的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规范行为。还可以在校内开展有关文明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培养个体的先进文化价值观情怀。
2.活动育人
活动育人的教育理论基础是生活教育理论,主张让学校教育从知识化,抽象化的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关注,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景中同他们置身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并在与他人,自然,社会的交往中理解,体验,实践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和思想品德,树立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健康文明的方式享受生活等道德观和生活观。职业教育要坚持在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以生活中各项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现在的劳动教育就是强调以劳动锻炼的形式或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或职业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增强劳动光荣的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此,职业教育要广泛开展校内和校外两种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岗位划分,要基本涵盖所有在校学生适合参与的各个劳动与活动项目。校外实践活动则可以灵活安排与设计,活动主题要与时俱进,活动效果要有主管部门,学校及参与活动的学生三方共同评定。
3.实践育人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共同建构,达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完善自我的目的。实践育人途径,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开放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企业,形成对职业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并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对待适于他们能力的劳动。三是开展职业体验,亲身体验工作的精细化要求,感悟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在劳动体验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爱学生,把工作做细。
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过细的工作,以典型事例育人,以理服人。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要从有爱心的基础出发,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说服。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有着不同的思想和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做到深入,具体,正面,积极地引导,把工作做细,要顺势梳理,因势利导,不消极搪塞,急于求成。学生思想工作,一是要深入,细致,多观察,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从课堂观动静,摸“脉搏”,三是每一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堂教学。四是要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五是要耐心,动真情,注意循序善诱。
探索构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三化三定”
人才培养模式
蒲伟,董国军,尹雄,涂腊梅
(四川省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四川 遂宁 629201)
内容摘要 : 通过探索,我校初步构建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三化三定”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时间季节化,以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确定教学时间,因季施教;教学地点田间化,以产业基地确定教学地点,因地施教;教学任务包产化,以作物类别确定教学项目,分组施教。
关键词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三化三定 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双示范建设……不断刺激着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探索、革新的神经。
一、成立新一届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8年7月20日,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首批立项建设“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
庚即,我校以产教融合统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由学校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实训主任、7名农艺企业的专家、2名行业专家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带头人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指委指导专业建设各工作组,针对川中地区种植业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我市我县精准扶贫需求等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并根据教育育人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围绕专业动态调整、专业内涵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指导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课程建设。
二、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促进产教融合
以产教融合统领专业建设,全面实行校企协同育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要求,建立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动态调整。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与县内外7家农艺企业结成产教联盟,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行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共同开展技能竞赛、工匠精神培育、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等活动,把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紧密对接现代农艺产业链,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
三、开展市场调研分析
专业建设各工作组在专指委指导,本着立足川中地区、服务成渝经济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思路,针对川中地区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我市我县精准扶贫需求等开展市场动态调研分析,组织专业教师,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兄弟院校、召开毕业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渠道,多维度调研,形成相应调研报告。
再召开所有专指委成员、专业课教师参加的专题研讨分析会,对调研中收集到的需求数量、标准、规格、核心能力等关键要素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分析、比对调研信息,形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国际、国内先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内容,结合市场动态调研分析报告,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农业第一线工作的作物生产经营、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机使用、农产品贮藏加工等岗位技术人才。
五、构建“三化三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小组,根据种植业最新行业标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岗位规范,结合我校学校生源素质;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化三定”人才培养模式。
“三化三定”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时间季节化,以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确定教学时间,因季施教;教学地点田间化,以产业基地确定教学地点,因地施教;教学任务包产化,以作物类别确定教学项目,分组施教。
《瓦尔登湖》的自然观及生态教育启示
摘要 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以朴素优美的文采细致描绘了瓦尔登湖畔的风景,体现了他独特而深刻的自然之思。对书中的自然观进行学习和解读有助于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有助于生态教育向更为有效和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梭罗;瓦尔登;自然观;生态教育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对美国的思想与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记录了他1845年到1847年间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书中以人对自然的沉思为主题, 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的描写。但梭罗作品里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的预见和深刻批判,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敏锐直觉和体察,对于今天的生态研究与教育,具有非凡的启发意义。
近些年来,越来越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时代,迫切需要反思过去数千年来的观念和行为,找到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中,梭罗的思想逐渐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845年7月,梭罗抛开物质的羁绊,在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亲手修建了一所小木屋并在里面住了两年零两个月,这期间,他播种豆子、萝卜、玉米、马铃薯,自给自足,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过着原始质朴而充满诗意的生活。他观察树木的生长、自然的更替,聆听鸟鸣和风声,感受冬去春来自然界的每一丝变化,完全地融入了瓦尔登湖。在梭罗看来,人和自然本是一体、浑然天成的——“我奇异地在大自然中自由来往,已与大自然成为一体。当我只穿件衬衫沿着多石的湖岸漫步时,虽然天气很凉,阴沉有风,而且看不见什么特别吸引我的东西,但这自然环境却和我极为协调。牛蛙高叫着迎来了黑夜,荡漾的微风送来了对岸夜莺的歌声,我和摇曳的桤木及白杨叶间的感应,几乎使我激动得透不过起来[1](P130)。”
人和自然不仅是交感的,而且彼此体现着对方——“有时我注视着一对苍鹰在高空盘旋,交替着高飞、下降,相互靠近、远去,他们仿佛是我自己思想的体现[1](P161)。”“河水沉淀的硅质也许就形成骨骼系统,更细的土壤和有机物就形成肌肉纤维或细胞组织。人是什么,不就是一团解冻的泥土吗[1](P309)?”
很多人意识到,现代社会所形成的二元分裂的哲学自然观,是导致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观念下,自然是客体,是人类使用和改造的对象;即使自然有其内在价值,也必须以人类的价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梭罗主张从根源上反思人在自然和宇宙中的地位,这个意义上的回归自然,是要人深深地生活在自然中,作为自然之子存在并发展着,它与自然界的联系不仅通过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取用,更要像自然界的一棵树一样,“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这是一种是源始的哲学观,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节俭朴素的生活
梭罗崇尚简单质朴,《瓦尔登湖》里记录了他极为简朴的生活,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本领就是需求极少,而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物质需求都没有必要。
“只有从我们称之为甘愿贫苦的有利地位,才能成为人类生活的不带偏见的、明智的观察者。奢侈的生活结出的果实是奢侈的[1](P13)。”
“奢侈的有钱人不只是保持温暖舒适,而是不自然地高温……他们被炙烤着,当然是时尚的炙烤[1](P13)。”“在铁路车厢上,我们往往把更多的钱花在奢侈物品上而不是花在安全和便利上,结果没有得到安全和便利,却面对着一个不过是现代客厅的地方[1](P36)。”
梭罗认为奢侈者就像是处于贪吃的幼虫阶段的昆虫,“他们巨大的肚子将它们引入歧途。”奢侈的生活是有害的,它会导致物质和能源的大量浪费。比如有人为了夏季的冰镇饮料冬季到瓦尔登湖上获取冰块,破坏了鱼儿冬季的屋顶,把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空气,像捆绑木料一样用铁链捆好,放在车上运走,但大多数冰块却由于融化等原因到不了市场去而被浪费掉。再比如《缅因森林》里描述的,为制作奢侈的家具,经过几十乃至上百年才生长出的树木被砍伐,森林被破坏,而且还有大量原木由于无法运输而堆在河流两岸。
不仅如此,过多的物质追求破坏了生活中的快乐,损害了生活的自由与闲适,阻碍了思想的自由。“我心里还想到了那看似富有、但却是最为贫穷的阶级,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低劣东西,但是不知道使用或如何摆脱它们,就这样,他们铸造了自己的黄金或白银的桎梏[1](P15)。”“他以完美的技艺,用细弹簧丝做了个陷阱,想捉住安适和保证温饱生活的收入,可是,在他转身要走时,自己的腿却陷了进去[1](P32)。”
从今天的现状看来,我们与梭罗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一定相似性,社会的发展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如果不加节制,我们很快就会透支掉从子孙那儿借来的地球资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物质财富方面无可传承,在精神财富方面看到的也是一片贫瘠。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是个人修身养性、过上更高尚纯洁的精神生活的必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3、 文明与荒野的平衡
在精神上,梭罗是文明人,他具有卓越的逻辑思维能力,他是能进行深刻哲学思辨的哲学家,而在身体上,梭罗是一个充满野性的人,他崇尚印第安人的生活,并且在划船、游泳、步行等方面超过身边地道的农人、渔夫、猎人。“我对野性的热爱不亚于对好教养的热爱,钓鱼所具有的野性和冒险仍然受到我的欢迎[1](P213)。”“我瞥见一只旱獭偷偷穿过小路,感到了一阵奇怪的野性的狂喜,强烈地想要捉住生吞了他;并非是因为我当时饿了,而只是由于它代表的那种野性[1](P213)。”这种野性是人的天性,是人与自然原始的浑然天成的联系,它不仅无害,而且产生了真正的人文知识,或者说是对人类经验的真实记载。
梭罗认为,从未打猎垂钓的孩子在所受教育上有缺陷,因为年轻人“往往通过打猎开始接触森林,并且接触到自己身上最为本性的部分。最初他是作为猎人和渔人去的,到最后,如果他的身上有着更为高尚的生活的种子,就会明确自己正确的人生目的,可能是做个诗人或博物学家,把猎枪和鱼竿抛在一边[1]。”这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自然历程。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了人更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将人从自然中抽离出来,成为异化的缺乏野性的人。人们生活中与自然界的感性接触太少,被自己制造的产品包围,身体由于依赖外物而变得懒惰和迟钝,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跑跳投游等运动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若不来自切身经验,则自然界就成了抽象之物,其结果就是人缺乏对自然万物的真正知识,缺乏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及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心。
人应该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像梭罗那样融入自然,深入的接触和了解自然,服从人的天性,过一点具有野性的生活,将自然界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家园,让现代文明建立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4、 对生态教育的启示
我们的学校生态教育长期以来都有缺陷。一方面,重知识轻实践,学生活动少,加之考试压力大,师生都不太关心课堂以外的世界。很多学生对自然缺乏基本了解,最常见的物种都叫不出名字;个别学生对生命欠缺敬畏,虐待动物、轻视生命的案例更是屡屡发生。另一方面,以人类为中心而忽视自然价值。近代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由此建立起来的人类庞大的工业体系宣示着人在自然界中地位的变化,人作为自然界主人的思想逐渐形成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导致生态教育强调人类中心而缺乏生态中心思想。第三个方面,学校生态教育易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侧重舆论宣传和“运动式”的学生活动,对生态教育的内涵有待更深一步挖掘,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应该长期坚持。
学校可通过学科教学中渗透、开展生态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等多种途径进行生态教育。其中最为有效的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最能培养起对自然丰富的感知和深厚的感情。关于这一点,梭罗做了类比,“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在离开学院前,我被告知已经学习过航海术了!——哎呀,我在港口打个转,学到的也会比这多[1](P50)。”“他们(指学生)不应该娱乐人生,或者仅仅研究人生,由社会供养他们从事这昂贵的游戏,而是应该自始至终认真地经历人生[1](P50)。”
城市学校条件有限,但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例如针对城市某个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设计调查方案,从不同途径搜集信息,对比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并对比不同媒体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报道,分析各方立场,展开深入探讨,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出现的社会根源,做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生。
今天的生态学不仅仅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作用机理,它已经从浅生态学迈向深生态学,比以往具有更深的伦理学与哲学意蕴,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热爱自然、呵护自然、与自然的亲密交往的意义不局限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将帮助人建立优秀的人格,培养正确和坚定的生活信念,最终为人类文明的走向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梭罗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人生智慧将长久地影响未来生态学研究的伦理方向,影响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哲学思考,而他知行合一的躬身实践更为我们生态教育展示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1] 梭罗.2009.瓦尔登湖.王家湘译.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梁玉水.2010. 现象学的方法, 存在主义的主题——读梭罗《瓦尔登湖》的一种视角.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9(2):47~50
[3] 苏贤贵.2002.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北京大学学报 ( 哲社版 ),39(2):58~6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李建芝,等. 2012. 伦理与生活——走进中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 生物学通报,47(6):37~39
[6] 段爱兰.2011. 论梭罗瓦尔登湖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运城学院学报,29(4):73~76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232”课程体系探索
尹雄 罗会义 (四川省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
内容摘要 : 通过探索,我校初步构建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232”课程体系。即,将专业课程分为公共素质课程(含思政教育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两大类型,即“2”; 公共素质课程(含思政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企业实训课三类课程大体相当,各占三分之一,即“3”;实施双证书制,并在第六学期选择升学和就业,即“2”。本文分析了“232”课程体系构建之考量,抓住了专业建设之魂。
关键词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232”课程体系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在教育部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属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专业代码010200,我校该专业的基本学制为3年。
通过大量科学的专业建设市场调研,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农村、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培养从事作物生产、植物保护、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产品营销等一线工作,具有较强就业和创业能力,能胜任作物生产、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市场调研,职业范围确定为:
就业岗位 |
职业资格 |
1.农作物生产 |
农业技术员 |
2.果树生产 |
农业技术员 |
3.蔬菜生产 |
农业技术员 |
4.植物保护 |
农作物植保员 |
5.农产品营销 |
农业技术员 |
还可自主创业,如承包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林场圃,开办民营性质的农业经营服务公司等。
为了满足上述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研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教研组全体教师深知: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 ,同时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创新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要 ;是深化教学改革 ,采用新型的课程结构模式 ,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变化的需要 。
通过探索,初步构建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232”课程体系。即,将专业课程分为公共素质课程(含思政教育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两大类型,即“2”; 公共素质课程(含思政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企业实训课三类课程大体相当,各占三分之一,即“3”;实施双证书制,并在第六学期选择升学和就业,即“2”。 专业具体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见后附件。
“232”课程体系注重以下考量:
一、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实际上是指综合职业能力 ,它包括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 ,这种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 ,是生存、竞争、独立工作和自我发展的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 ,就是要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针对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 ,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技能 ,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
全面素质的培养是指不仅要具有专业素质 ,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 ,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素质 ,适应社会的需要。
“232”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课、企业实训课保障了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系列公共素质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保证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以“大专业、多专门化”进行课程设置。
大专业 ,是指按专业大类宽口培养 , 注重通用性 ,使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就具备宽广的知识和技能。多专门化 ,是指从专业大类中分化出专业方向 ,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结合就业需求 ,强化就业能力培养。“232”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作物生产经营、作物病虫害防治两个专业方向,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课程体系 ,实际操作就是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课程 ,按不同的功能要求 ,将课程进行分类 ,组成若干个模块 ,根据不同专门化的要求 ,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整。
三、按职业岗位(群) 要求的能力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职业岗位(群) 要求的能力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就是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正是基于此,我校“232”课程体系突破了教条式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束缚,设置了蔬菜生产技术、林果生产技术两门专业拓展课。教学内容的取舍也不以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为标准 ,而以职业能力的需要确定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讲授既要立足于成熟技术的应用 ,也要重视先进技术的推广。教学内容的更新 ,注意吸纳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要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技能培养。
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增大实践性教学课时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 1 :1 。我校每周学时数为33学时,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三年教学活动总学时为3531学时。其中,公共素质课1146/138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专业技能课1059/1283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其中,理论课时555/709、实践课时504/574 ,二者课时比例约 1 :1);企业实训课1326/86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注:课时数斜杠前为就业班、斜杠后为升学班)。公共素质课程(含思政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企业实训课三类课程大体相当,各占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 ,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与考核 ,技能培训与考核与国内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才。
“232”课程体系明确了学生在第六学期选择升学和就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既要依据自己的家庭规划、个人喜好,也要依据自己的特长、学习基础。同时,老师还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学生恰当的建议,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
附: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
|
学时分配(学时) |
第一学期 (18周,课程 教学周15周) |
第二学期 (18周,课程教学周16周) |
第三学期 (18周,课程教学教16周) |
第四学期 (18周,课程教学周16周) |
第五学期 (18周) 综合实训 |
第六学期(18周) |
|||||||||||||||||
总学时 |
授课 |
实验 实训 |
就业 |
升学复习14周 |
||||||||||||||||||||
公 共 素质 课 |
德育 |
职业生涯规划 |
162 |
162 |
2 |
企业 顶岗实习 |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2 |
|||||||||||||||||||||||
经济政治与社会 |
2 |
|||||||||||||||||||||||
哲学与人生 |
2 |
|||||||||||||||||||||||
就业指导与 创业教育 |
2 |
|||||||||||||||||||||||
文 化 课 |
语文 |
220/ 290 |
220/ 290 |
4 |
3 |
4 |
3 |
5 |
||||||||||||||||
数学 |
141/ 225 |
141/ 225 |
3 |
2 |
2 |
2 |
6 |
|||||||||||||||||
英语 |
141/ 197 |
141/ 197 |
3 |
2 |
2 |
2 |
4 |
|||||||||||||||||
体育与健康 |
162/ 190 |
162/ 190 |
2 |
2 |
2 |
2 |
2 |
2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147 |
49 |
98 |
3 |
3 |
3 |
||||||||||||||||||
公 共 艺 术 |
礼仪 |
31 |
31 |
1 |
1 |
|||||||||||||||||||
音乐 |
63 |
63 |
1 |
1 |
1 |
1 |
||||||||||||||||||
美术 |
32 |
32 |
1 |
1 |
||||||||||||||||||||
历史 |
32 |
32 |
1 |
1 |
||||||||||||||||||||
公共选修课 |
化学 |
15 |
15 |
1 |
||||||||||||||||||||
公共素质课程小计 |
1146/ 1384 |
1048/ 1286 |
98 |
20*15 |
16*16 |
15*16 |
14*16 |
7*18 |
17*14 |
|||||||||||||||
|
学时分配(学时) |
第一学期 (18周,课程 教学周15周) |
第二学期 (18周,课程教学周16周) |
第三学期 (18周,课程教学教16周) |
第四学期 (18周,课程教学周16周) |
第五学期 (18周) 综合实训 |
第六学期 (18周) |
|||||||||||||||||
总学时 |
授课 |
实验 实训 |
就业 |
升学复习14周 |
||||||||||||||||||||
专业技能课 |
专业核心课 |
农业生物技术 |
105 |
65 |
40 |
7 |
企业顶岗 实习 |
|||||||||||||||||
植物生产与环境 |
122/ 220 |
72/ 128 |
50/ 92 |
6 |
2 |
7 |
||||||||||||||||||
植物保护技术 |
80 |
40 |
40 |
3 |
2 |
|||||||||||||||||||
农业经营与管理 |
80/ 136 |
40/ 96 |
40 |
5 |
4 |
|||||||||||||||||||
农业机具使用与维护 |
96 |
48 |
48 |
6 |
||||||||||||||||||||
小计 |
483/ 637 |
265/ 377 |
218/ 260 |
13*15 |
11*16 |
2*16 |
5*16 |
11*14 |
||||||||||||||||
专业(技能)方向课 |
作物生产经营 |
作物生产技术 |
112 |
50 |
62 |
3 |
4 |
|||||||||||||||||
种子生产与经营 |
96 |
48 |
48 |
3 |
3 |
|||||||||||||||||||
农产品贮藏加工 |
80 |
32 |
48 |
5 |
||||||||||||||||||||
小计 |
288 |
130 |
158 |
6*16 |
7*16 |
5*16 |
||||||||||||||||||
作物病虫害防治 |
作物病虫害防治实务 |
144 |
58 |
86 |
2 |
7 |
||||||||||||||||||
农药应用技术 |
64 |
32 |
32 |
4 |
||||||||||||||||||||
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 |
80 |
40 |
40 |
5 |
||||||||||||||||||||
小计 |
288 |
130 |
158 |
6*16 |
7*16 |
5*16 |
||||||||||||||||||
拓展课 |
蔬菜生产技术 |
96 |
48 |
48 |
4 |
2 |
||||||||||||||||||
林果生产技术 |
96 |
46 |
50 |
3 |
3 |
|||||||||||||||||||
畜禽营养与饲料 |
96/ 166 |
66/ 108 |
30/ 58 |
2 |
4 |
5 |
||||||||||||||||||
小计 |
288/ 358 |
160/ 202 |
128/ 156 |
9*16 |
9*16 |
5*14 |
||||||||||||||||||
专业技能课小计 |
1059/ 1283 |
555/ 709 |
504/ 574 |
|||||||||||||||||||||
企业实训课 |
综合实训 |
468 |
468 |
26*18 |
||||||||||||||||||||
实习(不含军训) |
858/ 396 |
858/ 396 |
实习 2周, 军训1周 |
实习 2周 |
实习 2周 |
实习 2周 |
顶岗 实习18周 |
顶岗 实习4周 |
||||||||||||||||
企业实训课小计 |
1326/ 864 |
1326/864 |
||||||||||||||||||||||
合计 |
3531/ 3531 |
1603/ 1995 |
1928/ 1536 |
561(不含军训) |
594 |
594 |
594 |
594 |
594 |
※学时比例:(表中同框数据,斜杠前为就业班、斜杠后为升学班。下同。)
每周学时数为33学时,三年教学活动总学时为3531学时(不含军训、课外选修课)。公共素质课1146/138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专业技能课1059/1283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企业实训课1326/86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
基于“校农合作、学劳结合”的“三化三定”
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探索“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即,教学时间季节化,以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确定教学时间,因季施教;教学地点田间化,以产业基地确定教学地点,因地施教;教学任务项目化,以作物类别确定教学项目,分项施教。在“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全面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形成握紧拳头效应。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有效促进校农合作、学劳结合,校企深度合作得以实现,真正达成了互补共赢。
关键词:三化三定 ;因季施教; 因地施教 ;分项施教 ;校农合作 ;学劳结合
一、实施背景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指出了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条新思路、新举措。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产业体系建设正在由单纯追求资本、技术要素替代逐步转向要素有机融合的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但以增产为导向的产业方式与整个国内农产品需求严重脱节,农业要素不合理配置,制约了产业效率的提升。未来,我国将加大农业产业融合力度,推进先进技术在农业产业上的深入应用。
图1:现代农业产业链以及现代农业三大产业构成
(三)县域农业现状调研
遂宁市作为成渝合作、区域合作的连接点,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遂宁鲜”成为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射洪县农业人口占75%,典型的农业大县。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量达45万吨,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995万只,优质水果面积12万亩,特色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4万亩,优质产品基地达45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6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28个,农业生产总值达60亿元。获四川省201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2016年射洪县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现代农业重点县。
近年来,射洪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推进镇园结合,农企业互利,产村相融三大战略,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射洪以柑橘、蔬菜及优质粮油为重点,加快推进遂宁农业大环线和全县 “三园一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为基础,以优化区域布局、改进种植技术、农产品质量监管、延长产业链为手段,继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加快特优产业品牌建设。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1.4万亩,优质水果面积达12.5万亩,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亩,形成商品蔬菜产业带、加工蔬菜产业带及柑橘产业带。
但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的实用技术技能人才和特色种养殖人才严重短缺,急需加大现代农艺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四)专业现状调研
射洪县农业企业发育程度不高,校企合作育人理念滞后,导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及广度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校企缺乏深度融合,共育共管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学和课程标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专业信息化资源不足,网络教学、仿真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待大力加强。
教学团队存在年龄不合理、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知识更新不及时、国际视野不开阔等问题。现有师资队伍校内教学时间多,深入生产一线实践机会少。没有聘请到足额的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不达标。开发实训项目整体较少,已不能满足国家“乡村振兴”和射洪市“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要求。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具有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教学内容往往与农作物种类密切相连,而农作物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生育季节有差异,比如小麦是秋播春收,玉米则是春播秋收......季节性非常强。所以,教学内容须打破常规的章节式教材体系的安排,教师须按照各类作物生长的季节性编制教学计划,因季施教。
二、基于“校农合作、学劳结合”的“三化三定”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和创新点
(一)主要目标
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献身“三农”的职业理想,具有从事作物生产、果蔬生产、植物保护、农产品营销等岗位工作能力,能胜任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并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人才。
2.建成一支能满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在市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建成由企业高级农艺人才、工程师、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
(二)主要创新点
1.开展多元化思政教育,基本建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格局,全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2.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了集创业、德育、实训、劳动、科普、师培和就业等教育于一体的“射洪农耕文化体验中心”。使三教改革和三全育人得以落地落实,补齐了学校劳动教育短板。
3.依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特点,强化专业课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的有机融合,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
4.探索实现实训内容与企业典型产业需求相对接,加强岗位操作训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5.探索和实践了“D--J--S--F”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三、基于“校农合作、学劳结合”的“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实践过程
(一)“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内涵
“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即,教学时间季节化,以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确定教学时间,因季施教;教学地点田间化,以产业基地位置确定教学地点,因地施教;教学任务项目化,以作物类别确定教学项目,分项施教。
(二)教学时间季节化,以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确定教学时间,因季施教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根据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等)、油料作物(油菜、花生、大豆等)、林果(柑橘、李、桃、葡萄、枇杷等)、蔬菜(辣椒、芹菜、白菜、番茄、南瓜、苦瓜、冬瓜等)的生长特性,将学科教学内容分解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示例如下:
表1 因季施教示例
课程 |
作物 |
季节 |
因季对接教学项目 |
作物生产技术 |
小麦 |
秋季 |
小麦播种与壮苗培育 |
冬季 |
小麦冬管 |
||
春季 |
小麦春管 |
||
夏季 |
小麦测产与收获 |
||
水稻 |
春季 |
水稻壮秧培育 |
|
夏季 |
水稻田间管理 |
||
夏秋季 |
水稻测产与收获 |
||
蔬菜生产技术 |
辣椒 |
春季 |
辣椒播种与壮苗培育 |
夏季 |
辣椒花果期管理 |
||
夏秋季 |
辣椒测产与收获 |
||
果品生产技术 |
柠檬 |
春季 |
播种与壮苗培育 |
春管之整枝修剪 |
|||
花期管理 |
|||
夏季 |
花果管理 |
||
秋季 |
收获与贮藏 |
||
秋管之整枝修剪 |
|||
冬季 |
园土调理 |
||
防寒防冻 |
(三)教学地点田间化,以产业基地确定教学地点,因地施教
专业加强合作企业的特色产业调研,根据实训基地的产业特色将各学科教学内容分解到各校外实训基地。以产业基地确定教学地点,实施因地施教。企业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懂专项技术的师傅指导学生实习实训,采用“师带徒”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毕业就可以到相应的企业从事专项技术工作,对口就业,实现了校企共同育人。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与校外各实训基地教学内容对接如下:
表2 因地施教产业基地对接表
教学基地 |
对接基地产业 |
主要对应学科 |
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花菜、萝卜、韭黄、茄子、番茄等遂宁鲜蔬菜生产经营,蘑菇、平菇等食用菌生产经营,粮豆加工与销售 |
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经营与管理,蔬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产品贮藏加工 |
四川太阳湖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
核桃生产与经营 |
林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产品贮藏加工 |
射洪县金柠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柠檬生产与经营,红薯、马铃薯生产与经营,生猪养殖 |
林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产品贮藏加工 |
射洪兴世伟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猕猴桃、核桃生产与经营 |
林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产与环境 |
射洪县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 |
粮油作物生产与经营,羊肚菌生产与经营 |
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产与环境 |
射洪县先克来农机合作社 |
甜、糯玉米生产与经营,花菜、辣椒、瓜菜、番茄等遂宁鲜蔬菜生产经营,农机服务 |
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业机具使用与维护,植物生产与环境 |
射洪县峻原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
金华青见生产与经营 |
林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产品贮藏加工 |
四川省亿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棉花、小麦、油菜种子生产与经营 |
种子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藏加工 |
(四)教学任务项目化,以作物类别确定教学项目,分项施教
积极贯彻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结合地方特色种养殖业,编写地方特色项目教材;组织教师积极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打破学科章节式的教程模式,按照作物类别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炼出了《作物生产技术》等13门课程实训项目122个,专业教师按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编制出了学期项目训练计划。并将实训项目对接到各实训基地,实施分项施教。
表3:《作物生产技术》分项施教计划表
序号 |
实训项目 |
实训类型 |
第二期学时 |
第三期学时 |
授课场所 |
1 |
当地农作物种植制度调查 |
基本技能训练 |
3 |
教学基地、农户 |
|
2 |
水稻浸种与催芽 |
基本技能训练 |
3 |
射洪县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 |
|
3 |
水稻分蘖期田间管理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7 |
||
4 |
水稻拔节孕穗期田间管理 |
本技能训练/实习 |
7 |
||
5 |
水稻抽穗结实期田间长势长相观察及水肥管理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3 |
||
6 |
稻米外观品质测定 |
基本技能训练 |
3 |
||
7 |
玉米播种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4 |
射洪县先克来农机合作社 |
|
8 |
玉米穗期苗情观察及管理 |
本技能训练/实习 |
4 |
||
9 |
玉米花粒期苗情观察及管理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5 |
||
10 |
玉米成熟期判断及大田测产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4 |
||
11 |
小麦基本苗调查 |
基本技能训练 |
4 |
四川省亿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
12 |
小麦前期田间管理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4 |
||
13 |
小麦幼穗分化形态观察 |
基本技能训练 |
4 |
||
14 |
小麦中期田间管理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4 |
||
15 |
甘薯收获与安全贮藏 |
基本技能训练 |
4 |
射洪县金柠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
16 |
油菜育苗与移栽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5 |
四川省亿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
17 |
油菜冬前田间管理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4 |
||
18 |
油菜收获与贮藏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4 |
||
19 |
大豆田间管理 |
基本技能训练 |
3 |
射洪县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 |
|
20 |
花生田间管理 |
实习 |
5 |
射洪县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 |
|
21 |
马铃薯播种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3 |
射洪县金柠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
22 |
农作物种子检验 |
基本技能训练/实习 |
3 |
四川省亿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
合计 |
90 |
四、基于“校农合作、学劳结合”的“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实践的有利条件
1.专业教学团队结构趋于合理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遂宁市重点专业。该专业现有在校生372人,专任专业课教师17人,外聘专业课教师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 8人,中级教师 2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 12人,双师型教师5人。专业负责人尹雄是遂宁市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罗会义是射洪市农学协会会员。
2.建成并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建有实训室10间,建筑面积650平米,教学实训仪器设备总值147.6 万元。拥有80亩土地的林果、花卉实训基地。专业建有农产品贮藏加工、林果生产、立体农业生产三个校外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需要,
3.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分别与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四川太阳湖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基于合作企业产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招收订单班。校企双方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合作建设课程,合作制定考核标准。合作企业接收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共同进行专业课程教学。
同时,学校与射洪金柠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射洪县先克来农机合作社等企业签署实训基地协议。建成覆盖本专业各学科课程的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校外实训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一次性接纳实习学生300人,满足了本专业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五、基于“校农合作、学劳结合”的“三化三定”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1.探索出了有农艺专业特色的基于产教融合的“校农合作、学劳结合、双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区域内农业园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种植大户,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定向培养,实施校企“共育、共管、共研、共享”。改革以传统的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实施校内学习与校外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学做合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过去传统的以升学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既可就业也可升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 专指委成员和骨干教师参与撰写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遂宁市教体局典型案例一等奖,并被推荐到省教育厅参评。
3. 提炼出了有技能课特色的“备、组、讲、范、训、评、理、固”八字教学环节,将原理学习——实践训练——作品(产品)评价融为一体,学生学一个项目就考核一个项目。并辐射学校机电、数控、中餐烹饪美容美发等专业实施。
4.构建了“三力并举、双轨互聘、四环共育”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三力并举”即校本培训、国省培训、企业培训三平台教师培训模式,“双轨互聘”即教师进企业、企业技师进学校的双轨互聘模式。
5.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由16.7%上升到80%,14人次参加省市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4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9篇文章在省市获奖,由蒲伟、尹雄、罗会义等编写出版了《作物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编写了《果树栽培技术》《家禽饲养技术》《油菜甘薯栽培技术》等校本教材、实践教学项目实施方案、农民短期培训教材14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省农林类专业中高职衔接技能大赛41人获一、二等奖。
6. 组织教师编写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项目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编写了七门学科实践教学项目实施方案。完成五门核心课程课程包建设(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单元设计、任务书、实习指导书)、试题库封装、动画制作、视频拍摄、微课录制,并已将五门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
7.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实际,紧贴企业典型工作岗位,专业积极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一识、二树、三专、四成”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图2:“一识、二树、三专、四成”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8.新增校内实训室5个,新增射洪县先克来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习基地5个。投入60余万元建立了专业教学诊改预警系统与毕业生跟踪服务平台。
9.与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投资120余万元,建设“射洪农耕文化体验中心”。由沧海桑田、阡陌纵横,美丽射洪·宜居乡村,射洪人文,互动体验,美好未来等五部分组成。是川中地区最大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和最具特色的青少年“三农”教育基地。
校企共建,投入大,档次高,观赏与互动体验相结合,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农业情怀。古代、近代、现代农业场景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国内外现代农艺技术成果,拓展校内外师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认识农业发展历程,树立献身三农的职业理想。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文化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德技双修,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0.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积极探索农村职中与“三农”培训的有机结合,开展了“两库”“两网”建设。提出了“让农民当好农民”和“让农民不当传统农民”的“D--J--S--F”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D-调研,j-教学计划、教师,S-上课培训,F-反馈。即通过针对性对区域特色种养殖业的调研,对农民或种养殖大户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并安排专门教师进行培训,收集培训效果和开展个别服务。
“两库”,即教师库和区域特色种养殖专业户库;“两网”,即“学员网”和“教学资源网。”
六、体会与思考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在基于“校农合作、学劳结合”的“三化三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中,全面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形成握紧拳头效应。一方面打破原有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需求。另一方面全面提升了校内实践平台同当地行业企业产学研项目合作,促进了产教融合,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互补共赢。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认识农业发展历程,提升了“三农”意识,拓展了国际视野,培育农业情怀,夯实了学生知农、学农、懂农、爱农,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思想基础,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红娟,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 职业技术教育 .2011 年第 7 期
[2]本刊评论员. 创新发展中国肥料业 建设现代农业[J]. 中国:城乡桥, 2007, 000(011):13-16.
[3]刘泽发, 黄丁蓉, 向国红, et al.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项目引导教学法"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高教学刊, 2018, 000(002):116-118.
[4] 洪俊青, 吴坤, 袁小平,等.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 建材与装饰, 2019, 000(031):151-152.
[5] 于莲双, 张亚勤, 吴景春,等.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工与电子学\"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19, 000(007):79-80.
[6] 于明. 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D]. 2009.
做实农民工培训 为乡村振兴助力
——现代农艺专业的社会化培训服务探索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罗会义
摘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有关精神,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和农民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重点产业,突出农时关键环节,以主推技术、品种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全力实施农民工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农民劳动技能 规范化 实用性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人多地少,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始终是我们治国安邦面临的头号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等问题,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农村“谁来种地”问题,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围绕特色产业和农民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重点产业,突出农时关键环节,以主推技术、品种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助推乡村振兴。
农民工培训的物质基础
1、射洪市农民工培训中心
射洪市农民工培训中心是射洪市人民政府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建立的培训、转移我市农村劳动力的专门机构。射洪市农民工培训中心成立于2004年,由破产企业原大榆丝厂改建而成。占地40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建立以来,学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改建培训教室10间、实训室16间、宿舍90间和能供500人同时就餐的食堂,购买课桌凳500套,铁床500张,具备了能满足500名农民工同时参加培训的基础设备设施条件。2004年4月5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等领导亲临中心视察,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
2、学校“现代农业技术”创建四川省示范专业的良好契机。
2018年底,学校“现代农业技术”成功申报四川省示范专业,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大量有效的工作,使学校农艺专业在学生培养和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把学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相结合,教师深入农村对种养殖大户及农民进行培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社会化培训服务的几大亮点
(一)深入宣传,让农民培训得民心
实施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针对农村部分农民对培训不了解、不理解的实际情况,为了让民心工程得民心,我们深入农村,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一是利用各种机会,发放宣传单。利用乡镇干部会议契机,向乡镇领导和村干部发放宣传单;还在中、高考期间深入确定的乡镇初中、高中学校向毕业学生直接发放宣传资料。二是张贴公告,制作固定广告。我们到全市各个乡镇张贴公告,在集市和村头醒目处制做墙壁广告、宣传标语。三是利用新闻媒体,开展专题宣传。在电视台利用专题栏目宣传培训实施工作。还在电视台播放滚动字幕广告,宣传“外出打工出体力,不如参加培训学手艺”、“金碗银碗,学门技术最长远”等公益广告。四是进村入户,把政策宣传到每个招生对象家中。学校成立了调查、宣传、招生小组,走遍了全市各个乡镇、行政村,访谈了解农民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乡镇广大农民深入了解农村种养殖技术重要性,理解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坚持培训教学工作规范化,严格按农民工培训项目的规定和岗位规范的要求,落实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质量。实行规范化培训“六统一”(统一培训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调配教师、考试考核),实行“四个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讲授内容与生产季节相结合,面授讲课与电化教学相结合),严把培训关和组织管理关。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历经动植物的一个生长发育周期一般为一年时间,确保比较系统地培训一个专业知识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保持相对连续性,适应农业农村特点,根据农时季节和动植物生长发育期进行安排。在教材使用上采用国家、省统编教材与地方配套教材相结合,包括基础课、专业课、经营管理、政策法律常识等课程。在教师调配上实行专职教师与聘请专家相结合。同时,健全落实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员、教师有章可循,保证了教学工作规范化开展和培训质量。
重点抓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的现实需要举办培训班。每个教学班都建立一个或几个教学生产示范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组建教学班,搞好教学,一边搞好生产示范点实践操作,搞好技术指导,让农民贴近实践,使农技人员和农民与生产有效结合。在示范方面,选择示范户,建立生产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每个培训班都建立一定量的生产示范点实地操作,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使农民看有样板、学有教师技术、干有场地技术,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一听就懂,直接明了。把培训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相结合,对通过示范成功效果显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大力宣传,指导农民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民接受、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还带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推广,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
三、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从种植规模上,散户多,规模化的少;从年龄层次来看,老人多,年轻人少,承包户年龄结构明显偏于老化;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射洪的不断推进,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造成农业从业人员逐年递减,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限制。
2、农业生产中外来从业人员居多。本地农民对农业及农业技术缺乏钻研的热情,高价值经济作物没有人会种,大众作物又种不好,以射洪为例,现在高收益的草莓、食用菌等种植基本上都是外来农民以浙江的为主进行种植,其它农产品的生产也有同样的趋势,出现外来农民争承包农地的局面,直接导致耕地租金大幅提升,严重影响到本地种植大户的生产成本。
3、农民培训未形成高效模式。自学校实施现代农艺专业的社会化培训服务工作以来,培训力度和经费投入较之前有很大提升。但是农民培训面广量大,远远不能满足射洪市农民培育的实际需求,重任务、轻实效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农艺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大部分务农者受系统教育的程度偏低,职业素质及专业水平不高,造成农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无法提高,加上本地农民生活比较安逸,缺乏接受专业培训和创业的激情和能力。
三、农民工培训的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培训。
2、构建农艺专业社会化服务的两库两网,即培训师资库和教学实践基地库;射洪市域参训学员网和教学资源网。学校与射洪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把射洪市从事农业科技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农艺专业的师资一起,构建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团队;与射洪市工商管理局联合,把射洪市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庄、种养大户等建成农民工培训的教学实训基地。与乡镇联合,把能够和需要参加培训的学员,组成学员网;教师的培训内容,组成教学资源网。充分满足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3、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和设备设施的投入。学校对农艺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提供更大更多的支持。
4、对农艺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培训效果和服务质量,把社会化服务,打造成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助力的品牌。
农民工培训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通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农业专项技术和农业创业培训,提升广大务农农民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培训学校如何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整合好校内校外资源,务实并行之有效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四川省示范专业建设”方案;
射洪市农民工服务中心《射洪市2020年培训工作意见》。
乡村振兴立初心 精准扶贫助三农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蒲伟
四川省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于1983年由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199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经劳动部门批准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999年合并了射洪县教师进修校和射洪县成人中专学校,2004年合并射洪实验中学,建立“射洪县农民工培训中心”和“射洪县职教中心”。 2004年被教育部再次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由职高校区、农民工培训校区、成人教育校区和综合高中校区组成,占地400亩,生产实习基地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000万元,实验开出率100%,图书资料13万册。现有教职工470人,其中高级教师68人,中学一级教师169人,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年短期农民工培训达4000人次。学校与沱牌、宝钢、四川长虹、华西集团等100余家企业联合办学,开设机械、电子、建筑、经贸、计算机等18个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四川省重点专业,计算机、财会、建筑专业是遂宁市重点专业。拥有实验实训室50间,工位2600个,建有校园网、远程:电教室,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是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捐资学校,是国家重点建设50所示范性职业学校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射洪县农民工培训中心是县政府依托国家首批示范职中—射洪职业中专学校建立的培训转移我县农民的专门机构。
农民工培训中心于2004年由破产企业大榆丝厂改建而成。占地40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能满足500个农民工同时参加培训,学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改建成农民工专用教室10间、实训实作室16间和培训学员餐厅:新购课桌凳500套,铁床500张;购进电动缝纫机50台、电焊机30台、计算机100台,新购数控室、电子室、管工室、电工室、钳工室、食品加工室、餐饮室、钢筋工、抹灰工设备各一套;添置了办公设备、设施,满足了农民工培训的需要。
中心有管理人员20余人,专兼职教师60余人。中心常年承担职业技能、退役士兵、劳务品牌、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2003年4月21日和2004年4月5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等领导两次来校视察,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培训适应新农村建设,培养现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产业工人,也本着为了“让农民当好农民和让农民不当农民”。农训中心招收了大量的有学习能力的能率先脱贫并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建档贫困户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所培训的人员覆盖到了全县30个乡镇,80个贫困村,为我县乡村振兴及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学校成立了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项目由学校农民工培训中心具体实施,机构健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二)积极宣传,调研乡镇农业概况,招收参训学员
农训中心将工作人员分成四个小组深入到全县的乡镇村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章、专题节目等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民工培训的目的、意义,公开培训专业、时间、内容、教师、就业去向等。着重宣传当地参加培训的致富典型,做到了“宣传到村,政策到户,工作到人”,在宣传的过程中除招收培训学员外同时还对各乡镇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项目、农业科技推广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做好了以农定教的第一步。
(三)创新“三定教学模式”,让农民当好农民
以农民的需求定教学内容,以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定教学时间,以农民的文化水平定教学方法。
1、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除在校内选择了毕业于川农、西农的高级教师外,还从农业局、畜牧局聘请了部分高级技师同分管乡镇农业的副镇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等组成了教学师资队伍,成立“送教下乡”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
2、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根据乡镇现代农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农户需求,分培训班成立备课组,研究适合该乡镇农业生产特点的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菜单。其中在课程研发上,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建立与职业技能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分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在公共课的基础上还安排宣讲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乡规民俗、健康卫生常识、感恩赡养老人、礼仪礼节等教育,丰富了培训内容。
3、编写经济实用乡土教材:学校先后编写了《畜禽常见疾病防治》、《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林果栽培技术》、《大宗淡水鱼生产技术》、《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教育》等12本教材。
4、灵活机制的教学形式:①教学点设置在乡镇村社,农民学员集中在村镇,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师到乡镇教学点集中授课,其余时间学员在家自学或教师在田边地角指导生产,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②以农民的学历定教学方法,以农村农业的需求定教学课程,以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定教学时间。ƒ直观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在宣传和调研时将并采集到大量的农业现场和农民操作的图片来做成PPT课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技术工作,让学员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租用大巴车将所培训的学员带到农业有特色的乡镇及家庭农场发展较好的农户家中去现场学习,先后到了瞿河高家沟村、双溪乡芍药基地、广兴塔子山核桃基地以及敬承兴的林下养鸡场、冯光伦的家庭农场,老师边讲解,学员边操作。如此循环,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学员不仅听得懂、学得会,而且还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5、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学校与太阳湖农业科技公司、金柠檬农业开发公司,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双溪乡敬承兴林下养鸡、东岳乡的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学员的教学实训基地。学校老师和学员到企业指导和实践。企业全力配合学校的教学和学员实习,学校和企业都能双赢。
(四)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①培训期间,乡镇教学班班主任由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担任,学校派副班主任加强管理。成立班委,制定班规,建立值日制度,签订安全责任书等,确保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实行了学员签到制,班主任教师跟班制、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专人负责制,严格了培训过程管理。②建立了学员学籍档案并详细注明学员的农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业效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对学员的生产技术指导和学员产业发展的引导。③在教学质量的保证上,学校配备了下乡专用车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投影仪、教学光盘等。④在学员评价标准研发上,主要看其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农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的能动力,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培训班结束时,都必须参加理论实践操作考试,合格者学校免费发给《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同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表现好成绩优秀的学员给予了表彰。
(五)转移精准扶贫人员,让农民不当农民
在每期培训班结束之时,我们还邀请县内的如:隆鑫科技公司、金柠檬农业开发公司等知名企业到班进行现场招聘,签订合同,让所参训的部分学员能就近务工,仅2018年就有61人到洋溪镇的蔬菜基地务工,107人在金柠檬公司上班,50人到了隆鑫科技公司,58人招聘到了洪芯微科技公司,学员就近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挣到了日常生活开支。
二、工作特色
(一)送教下乡,把培训班搬到农民家门口
利用乡镇良好的产业基础,我们根据走访调研、乡镇比对,最后在现代农业技术有特色的乡镇镇设立了教学点开班培训,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技术又贴近本土生活,有看头,有比对,受欢迎,效果好。
(二)结合乡镇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致富需求,办班设专业,提升农民的学习兴趣。根据本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当地风俗人情的特点,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短期培训与长期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开展有实效的培训。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诚心实意为农
1.学校加大了培训基地建设,添置了设备设施,专业教师配置了电脑,携带式投影仪,保证了教师开展课件教学。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教师课时费用、培训车辆、学员教材、学员参观学习、学员实践教学、学员交通生活补贴等,满足培训需要。每一个培训班,学校均利用学校大巴车,接送学员到专业特色明显的企业或实践基地现场学习,同时,免费提供生活交通补助、误工补贴,让学员学习无忧,得到农民的好评。
2.学校选聘优秀教师,组建培训队伍。学校抽调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乐于从事农民培训工作的种、养专业教师到中心任农训专职教师,教师参加国家培训、省培和校本培训及企业实践,提高了"双师"教师水平,确保了培训质量。同时,聘请农业局、畜牧局专家及农业产业搞得有特色和效益的乡土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更好满足了农民培训的要求。同时,任课教师又是农民的产业发展顾问,负责对学员的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真正助力农民的致富增收。
(四)校企深度合作,农民学以致用,发展产业,致富增收
根据农民培训的特点,同在有现代农业企业的乡镇村建立了实训基地,先后与柳树黄家堰村的可士可公司、四川省太阳湖农业科技公司、瞿河乡龙凤村、高家沟村的盈益公司、四川省合众农业公司,射洪清见公司、四川隆鑫包装公司,四川洪芯微科技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学员可以得到以下实惠:
1.利用公司的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和营销平台,与公司合作,学习技术,购买新品种,发展自己的农业产业;
2.与公司合作发展,利用公司平台营销,不担心产品销路;
3.就近到县域农业企业误工,工作家庭两不误。
三、工作成效
(一)搭建了科教平台,搞好了信息反馈和后续服务,学校搭建了学校—乡镇—农户之间的科技平台,学员在培训和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若有疑难问题和发现了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到当地农业服务中心去咨询,也可电话咨询我们的授课教师,若还不能解决的,我们还会将授课教师送到种养殖大户的场地,实行现场指导,做好了培训的跟踪服务。
(二)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双带头人的培训得到了乡镇领导的认可,老百姓的好评,在全县颇有广泛的影响。到目前,射洪县规模农业企业,如太阳湖公司、金柠檬公司、合众农业等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均为我们培训的学员;全县水产养殖户、县城及乡镇的养老院、福利院员工,是我们的学员;全县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主和其产业工人,是我们的学员;工业园区的企业技术员和产业工人也是我们的学员;全县汽修行业,家电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是我们的学员。学员中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的农民典型,如陈古镇学员罗朝康,在培训后搞起了种植、养殖产业,目前养母猪20头,肥猪100头,林下养鸡500只,果园67亩,开放了鱼塘垂钓,年收入达30余万元;仁和镇的冯光伦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搞起了家庭农场:养有天上飞的鸽子,地上跑的猪鸡鸭,水里游的乌鱼,今年正打算搞特种养殖甲鱼,经他介绍,仅乌鱼一项年收入就可达10万余元。同时他们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民接受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的能力,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更好地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建设。
(三)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涉农培训,人多面广,既能提升了乡镇部分种养殖业大户生产经营规模,同时也能带领了一大批农民加入规模种养殖行列,瞿河乡柠檬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带动种植户100户。金华镇新发展年出栏50-100头规模养猪户31户,新发展出栏5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6户。扩大地方产业规模,增加了农民朋友的收入。
(四)积极探索了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新路子,以及农村职中如何发挥优势把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五)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予了科技支撑,在全县影响深远。
(六)为县城农业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初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工人。
实践证明,通过培训的农民工基本上实现了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转变,外出务工向就近就业的转变,达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的效果,为县域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于学校而言,在全县广大农村,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办学力量强、诚信办学,务实为民”的职教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课外活动的开展
邓希兵(四川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
摘要 依托我市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特色,充分发挥我校现代农艺专业优势,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果园管理技术,不仅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能潜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成为适应“三农”建设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主体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果园管理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同时,党在十六届七次会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作为职业中学的农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怎样贯彻党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客观要求。在此,以林果生产技术培训活动的开展为例,谈谈怎样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供大家参考。
一、根据农村林果生产实际,加快实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我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上游,位于成渝经济区北弧中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射洪有耕地40928公顷,农业复种指数达到26.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6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62个,建立优质产品基地45万亩。农村经济林果栽培主要有金桂,柑橘中的青见、柠檬、牵牛山柑,桃树、核桃等。有金柠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家规模较大的公司进行生产管理,技术成熟,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演练提供保障。
二、顺应市场,实施高品质化栽培技术培训
(一) 根据本地果农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据调查,多数自主经营的果农,都存在着粗放管理的问题,如
1.整形修剪水平低,大多呈放任生长状态,树冠高大郁闭,管理困难。
2.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滥用,导致果实品质低劣。
3.果园水利化等基础设施差,土壤控湿或抗旱手段低。
4.果实早采现象较严重。
所以我校有不少学生报读现代农艺专业,都希望能掌握一些林果生产实用技术。况且,教师能根据问题展开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为果农服务的实用性,这也为我们课外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实施高品质栽培技术的培训
根据我市林果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农民的实际需求,主要开展以下技术的理论讲座和技术操作培训。
1.注重整形修剪,根据不同树种造就适宜的树形,如柑橘树造就层次分明的自然开心形紧凑树冠,桃树的“三股,六叉,十二枝”的自然开心形等。
2.推广无机有机生物复合肥,采用生草栽培,种植绿肥等有机农业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3.病虫害防治以冬季清园为重点,减少喷药次数,提高效益。
4.适时控制土壤湿度,适量结果和适时采收。
(1)据果农现有条件,夏秋季干旱和采前干旱时,进行树盘覆草控湿,条件较好的果农,可在树盘覆盖地膜,改变采前湿度过高引起的果实浮皮,返青及糖分含量低等不良现象。
(2)控制结果量,实施人工疏花疏果,防止滥用保护花果措施,采用果实套袋生产措施。
(3)制止盲目早采,提倡完熟采收,以提高果品市场售价。
(三)依托农村产业发展,增强技术培训实效性。
我市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壮观,成绩喜人,有十多家农业公司进行经营生产。学校为了现代农艺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已与金柠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度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几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我们经常把学生带到企业,参与林果生产管理,并请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工人为学生讲解、示范,让学生学到了实用技术。
二、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课外活动开展
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
课外活动过程 |
根据学生的自主愿望、特长和实际,建立活动小组,并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师生间,同学间凝聚力。 |
(一)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在学校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成立果园管理课外活动小组,在组内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家庭实际和师生讨论共同确定活动目,并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不少于5人。 |
1、树立学生对果园周年管理的意识及适宜管理措施的确立;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增强学生劳动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
(二)确定课外活动项目 1、蔬花蔬果及柑橘座果率统计;2、柑橘树冬季修剪后新梢抽生量统计;3、桃树冬剪后花枝与营养枝数量及单株产量统计;4、柑橘病虫期观察及不同药剂防治的效果反应;5、果园土肥水管理措施及肥水量和时间的调查以及利弊分析。 |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2、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奠定初步的科研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活动项目,由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案。第一、二、三、四小组主要采用观察及对比的实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第五小组主要操作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法,调查了解果园周年管理的基本措施,并进行利弊分析。 |
1、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及客观评价事物的意识与能力;2、让学生学会撰写科学小论文;3、让学生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
(四)分析总结,并得出科学的果园周年管理方案。 各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教师对活动的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价,适时表扬开展得好的活动和表现较好的学生,激发他们参与课外活动的兴趣,创造出更好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总结成功的经验,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失败的原因,并确立新的活动项目;最终总结出适合我市果园周年管理方案,并向果农进行推广。 |
主体教育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林果生产管理技术必须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掌握。因此,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提高活动质量的关键要素。下面是本人指导果园管理实践活动的具体实例。
总之,课外活动是一项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意识的活动,是教育者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有用人才的实践活动,成功的课外活动,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能力,而且通过实践,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进一步提升了职业中学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国柑橘》 1993.3
2、《中小学教师培训》 1994.
3、《创新教育方法艺术全书》(中)
中职学校“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蒲 伟
(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四川 遂宁 629201)
摘要:中职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改变顶岗实习性质、理论与实践脱钩、实习专业对口度低、制定不健全等,导致管理难度加大,流失率大等问题。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积极探索,实践了依托政府,撬动企业,沟通家长,引进保险,内强规范的多元联动、协同合作的“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模式,很好地解决和规避了普通存在的问题,做到了管理到位,安全有保障;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社会都很满意。
关键词:中职;顶岗实习;多元联动;五位一体
目前,中职学校各专业顶岗实习还不规范,还存在专业不对口、管理难度大、巩固率低等很多问题。我校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即政府、学校、家长、企业、保险公司多元联动,创新机制、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共同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目前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1、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就业”
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就业”,顶岗实习的性质完全被改变了,而且许多学校把学生推给企业后就终止培养,许多企业把实习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这些实习学生经过企业简单的技术适应训练,就被直接安排到生产岗位,对他们生产劳动要求与老员工“一视同仁”,唯一不同的就是薪水,工资不到老员工的一半。
学校老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想通过实习把学生从专业技能人才的“半成品”转化为“成品”,而企业关注的是他们的工作效益,校企参与顶岗实习的目标存在很大差异。
2、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到位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教会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应用企业业务操作技能,从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较强的操作能力。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照搬传统的办学思路和模式,向学生灌输基本原理,忽视了实训的教学环节,教材和教学手段比较滞后,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学生实习地点分散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实习地点分散。比如汽修专业,一个汽修厂只需要三五个学生,一个年级一两百人就要分散到几十家汽修厂。学前教育专业也是一样,需要分散到几十家幼儿园。其他专业大都如此,偶尔有几个在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其岗位也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不够方便。
4、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度低
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水平与职业能力,但是,实习生跟踪调查的结果反映,许多实习生到企业从事顶岗实习的岗位大多是一些流水作业,很多实习岗位根本与学生学习内容毫不相干,严重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
5、学生不适应工作环境,找各种借口离开实习单位
心理不适应。新环境(尤其是工作单位在离家里或离学校比较远的地方),企业的生活与学校生活反差太大,遇到新的困难没有得到及时疏导,无助感增强。
②工作不适应。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技能不熟练,害怕上司的责骂,怀疑自己的能力,对眼前的工作失去信心。
ƒ人际环境不适应。学生与企业职工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企业管理人员只关注企业利益,缺少人文关怀。
„身体不适应。工作中,学生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定额任务,就要加班加点,劳动强度相对学校学习来说大得多,体力不支,吃不消。
…饮食不适应,容易出现身体疾病症状。
†学生由于工资低,实习生劳动强度大而待遇低,导致心理不平衡。
6、顶岗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存在很多评价标准上的空白和考核办法上的不完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了顶岗实习的教学稳定。缺乏顶岗实习行为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学生自由离岗换岗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责任难以界定。学校缺少与家庭联系和沟通,目前也没有设立家庭监管职责的相关法规,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学生往往一出现小困难就向家里诉苦,家长非但没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反而心痛孩子鼓动其离岗换岗。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偶有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产生极大危害。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模式
针对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政府、学校、家长、企业、保险公司多元联动协同合作的“五位一体”顶岗实习模式。
1、政府出台政策文件,让顶岗实习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标可对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等文件,国家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是我们中职学校实施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依据,也是我们的标准。学校必须按规定执行,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学校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劳动环境。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
同上,学校在顶岗实习前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实习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实习单位和其他有关方面,共同做好实习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加强立法、执法以及执法监督工作,规范“顶岗实习”,用法律手段来保障“顶岗实习”。
2、学校出决策,建章立制做到规范运作
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和管理。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安排学生实习时,要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要建立辅导员制度,定期开展团组织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期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要有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正常秩序。
3、企业提供技术岗位,师带徒做到对口实习
企业需要用人,学校有人力资源。学校要用人力资源的优势去撬动企业提供技术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坚决不能把学生送到流水线岗位。学校提供教师协助管理,给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但企业必须给学生提供技术岗位,必须派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学生。实习单位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根据需要推荐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有关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家长参与学培养,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及家长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学生在校内参加教学实习,学校和学生本人或家长是否签订书面协议,由学校根据情况确定。
5、购买实习、工伤保险,让保险公司为实习保驾护航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劳动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在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前,由学校给学生买好实习保险,进企业后,企业先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买好工伤保险等保险,学生才能上岗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三、成效
目前,我校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对于汽修专业,我们在成都建立了实习网络,搭建了实习平台,与几十家汽车修理企业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根据企业需求及学生意愿,每个企业分派三五个学生去跟企业师傅顶岗实习,一个师傅带一个学生,实现真正的师带徒培养。同时,学校在成都建立办事处,相当于给实习学生建了一个“家”,让学生有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学校也派老师不定时到企业看望指导学生。学前教育专业我们也采用与汽修专业一样的模式在深圳建立了实习网络。对于电子商务、美发与形象设计等实习设备能与企业很好对接专业,我们还将企业请进校园,将在企业的顶岗实习移植到校园实习,企业师傅将最新的技术、管理带到校园,让学校师生学到了技术,也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同时对本专业的下一届学生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了专业的发展。
践行“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模式,做到了管理到位,安全有保障;做到了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做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社会都很满意。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像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个别专业,有少部分学生怕苦怕累怕脏,怕动脑筋,不愿意到汽修厂顶岗实习,他们愿意到制造企业的流水线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作。二是对口顶岗实习,由于学生跟师学艺,基本上没有发工资,只发一部分零花钱,个别学生、家长不满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2):13-13.
[2]教育部、财政部、保监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教职成〔2009〕13号),
[3]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
[4]李佩禹.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实施“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要点[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6):52-55.
[5]王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探索民办高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记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试行)规定[J].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2(12).
[6]申家龙. 政府的职责是什么——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十一[J]. 职教论坛, 2010(13):66-68.
[7]周爱华.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分析和具体措施[J].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10).
[8]彭礼堂, 饶传平. 网络隐私权的属性:从传统人格权到资讯自决权[J]. 法学评论, 2006(1):57-62.
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成熟,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活动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中等学校办学的重要工作,通过科学的监控与评价体系,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中职课程教学效果。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育管理经验,提出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优化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教学评级
引言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唯有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中职学校必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发挥监控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当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开始意识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监控与评价活动中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限制,监控与评价主体单一导致监控与评价的反馈不够全面。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管理者必须积极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脱离中职教育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强调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帮助学生适应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一线工作。因此,在组织中等职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但是传统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级体系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只停留在基本教学能力方面的考核,忽略了对教师在人才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成效。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脱离了中职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功能局限
在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长期影响下,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关注过去一学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并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评优的依据。强调根据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校日常事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并未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师工作矫正、鉴定的功能。同样地,在教学质量监督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只是对教师工作表现做好记录与通报,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的选拔功能占据主要地位,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只关注最终结果,忽略了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
3.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通常是以“打分制”为主,由教务部门统一协调,由督导人员、学生对教师教学表现作出评价。实施监督与评价过程中,相关部门提前准备调查表和评分表,对教师再教学工作中的表现作出量化处理,将调查数据体现的分数作为评价依据,这样收集的信息过于单一,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局限。此外,中职学校教师本身结构复杂,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等不同角色的教学任务各不相同,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采用单一的监督和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各类型教师特点,评价结果不够客观。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优化策略
1.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原则
1.1突出中职教育特性
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普通学校存在差异,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方面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成果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关注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企业用人需求不断变化,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必须着眼于时代发展、调整教学重点,才能持续性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这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了解社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结合中职教育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优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2结合不同岗位调整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
在构建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尊重不同岗位不同教育属性教师的评价差异,突出各类型教师监控与评价重点。结合中职院校办学特点,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普适性的评价指标,比如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通用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差异,监控与评价标准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追求公平公正,客观合理。基础课教师主要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专业课教师主要对专业技能进行教育,监控与评价应当关注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教师在实训课程中的表现。差异化的监控与评价体系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教师发展的需求,从而确保监控与评价的有效性。
2.通过多元主体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的角色多种多样,许多教师本身承担着一线教学工作,同时又要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单一的主体无法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传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下,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评价的常规主体,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无法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元主体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2.1以教务处、教学督导为代表的常规主体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常规主体是由学校层面统一组织与管理的,主要包括教务处、教学督导组两个组织,必须以常规主体为核心优化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教务处通常负责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常规主体,通过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调查与研究,帮助教师分析问题,寻求恰当的解决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务处能够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整体教学质量情况做出优化。教学督导组则是由教学骨干和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通过听课、教学资料检查等多种形式随时监督和反馈教师的教学工作,根据专家的观察结果,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建议,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2.2以教师自身为主体,发挥自我评价作用
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除了他人对教师的评价之外,也要关注教师自我评价。外部评价机制通常是借助外部压力帮助教师规范行为,而教师自我评价则强调自我反思,结合教师自身思考与总结促进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评价的主体十分丰富,但是无论怎样的评价要求都无法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外部意见都需要经过教师自我评价才能逐渐内化,从而起到推动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在实施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主动反思之外,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作出总结,借助教学辅助设施将自身教学状态记录下来,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发现这些问题。
2.3以学生为主体,听取知识接受者意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愈发凸显,在中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成为评价体系的主体。学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者,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意见只能停留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层面,教师必须慎重看待学生的评教结果。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对教师进行评教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认知能力限制,许多中职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备课方法,通常只是关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趣味性,部分相对严谨、不苟言笑的教师评价往往不够真实。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调查,通过不记名问卷的形式收集评价数据,也可以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当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提高中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针对当前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作出调整,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开展工作,丰富监督与评价功能。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突出宗旨教育特性,结合不同岗位教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通过多元主体实施监控与评价活动,以教务处、教学督导组为代表的常规主体仍然是监控与评价的主要负责人,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将监督与评价主体进一步完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高水准的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提高中职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笑宜.中职非专业课程体系的操作实施及其评价——永康市职技校岗位职业素养培养成果案例[A].全国职教德育教学研究会2012年职业素养内涵与训练研究专辑[C]. 2012
[2] 宋建华.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和思考[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9
[3] 顾宝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7
[4] 李彪.构建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探索[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7
[5]许文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 2012
[6] 谢树方,程胜林.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A].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宣城分会论文集[C]. 2012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